本书是宋代林希逸的《列子》注本,凡八卷。又名《列子鬳斋口义》,宋代君主多尊道教,故《列子》常以《冲虚至德真经》的别名见称。本书是历代不多的《列子》注释著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认为语言深入浅出,解说发挥道家旨意直白易辨。 查看详情>>
蒋氏云:人生祸福之数,阴宅居其半,阳宅也居其半;若祖墓不沾凶气,一逢宅吉,马上就显荣。若住宅正在衰微之时,虽有佳阡,亦难逢发达的;阳宅之重要若此,所以区分为三格:一曰井邑之宅,二曰旷野之宅,三曰山谷之宅。 查看详情>>
清傅恒、来保、孙嘉淦等奉敕撰。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号懿斋。兴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历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著有《孙文定公文集》等多种。是书凡卦爻四卷,彖传一卷,象传二卷,系辞传二卷,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一卷。以多推阐御纂《周易折中》之蕴,故赐名曰述义。所解皆融今群言,摘取精要,不罗列姓名,亦不驳辩得失,而随文诠释,简括宏深,以实用为本,大旨谓《易》因人事以立象,故不涉虚渺之说与术数之学。其观象多取于互体,尤能发明古义。其版本有:乾隆二十年(1755)刊本。山大图藏。《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道藏目录详注》是明修 《道藏》 目录注本。白云霁撰。《四库全书 ·子部道家类》所收,据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后来的单印本皆据此本。另外,明李杰亦有 《道藏目录详注》4卷,收入 《道藏精华录》,李注实因袭白注。天启丙寅年 (1626) 编成此书。该书分为4卷,依《道藏》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合为7部之旧例,注解经书杂著等目。卷1为洞真部,卷2为洞玄部,卷3为洞神部,其余4部合为第4卷。三洞又各分为12类,即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以千字文为次序,以一字当一函,函各具卷数,如 “天字号计十卷”等,但此卷数与所录书目及原书卷数间有不符者,所题书名与原书亦或不合。间或又有缺录书目。该书注解道经道书目甚简略,于道经下多记卷数、篇目或品目。部分道经叙其出世之由,说多据原经。少数经目下引他书作注,如日字号《大洞玉经》下引 《列仙传》等。经注、杂著诸书,多据原书题名记注、校、集注、编纂者,少数为本书作者所增补,个别有误。注解较详的为山志、宫观志类书,多考释山或宫观所在、历代隐修者及证验等事。《四库提要》谓此书 “如 《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之例”,又说“自天字至群字,为旧 《藏》之目,自英字至将字,为明人新续之目。”按自天字号至群字号实明 《正统道藏》 目录,自英字号至将字号实明万历 《续道藏》 目录,特未全尔。《续道藏目录》起杜字号迄缨字号,无注,一说为白云霁所录。该书虽号 “详注”,实颇疏略,经目亦多脱漏,尚不及《明道藏经目录》完备。以四库收录,流传较广,可供初学者检阅。 查看详情>>
明代汪机著,成书于1530年。汪氏取《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及诸家针灸之书,条析其说,设为问答,以阐发其义。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从内容可以看出,本书推崇《内经》、《难经》,在84对问答中,完全引录《黄帝内经》、《难经》及其注者的就有46问。正是由于推崇经典,因而对后世医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不同看法。如对《子午流注针经》,他认为“素难不载,不唯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多矣”。对《金针赋》的手法,也持不同态度,如对“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左补右泻”的针法,他认为“知补泻转针,左右皆可,但当识其内则补,伸则泻耳;后人好奇,广立诸法,徒劳无益”。对《金针赋》十四针法,他认为“考其针法,合理者少,悖理者多,错杂紊乱,繁见重复”。总之,汪机的学术特点,是以古典针灸医籍为本源,治学严谨,力求实效。原书收入作者自著的《汪氏医学丛书》,近代有单独刊行的石刻本和排印本。 查看详情>>
“太上真人步五星之道”与“三八景合二十四神两段也见于《真诰协昌期》,《修空常诀要》章也见于《云笈七签》第24卷。本经盖出自宋前。本经凡三章:《七元图》、《行太上隐书事》和《修空常诀要》。《七元图》的内容几乎都在《行太上隐书事》中重出。本经述步五星之道、存思身中二十四神之法、空常罡上二十五黑点之名等。 查看详情>>
儿科著作。又名《幼科发挥大全》。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儿科著作。4卷(另有2卷本)。明万全(密斋)撰于万历七年(1579年)。卷1论形气发微、原病论、入门审候歌等;卷2论急慢惊风;卷3论脾经病;卷4论脾、肺、肾诸经病。本书介绍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按照五脏辨证的方法,结合作者本人的学术经验予以阐述发挥,所选方剂大多实用有效。本书以五脏主病为纲,系统论述了多种临床常见儿科疾患的诊治方法。书中整理发挥万氏三世家传专治小儿疾病的独到见解与经验体会。本书曾收入《万密斋医书十种》中,解放后有排印本。 查看详情>>
熊十力哲学著作,1961年自刻,是《十力丛书》之一。《易经》以乾坤两卦始,乾作大始,坤作成物,天地之道理,尽蕴于乾坤。衍即推演求通之义,熊氏自谓学《易》而识乾坤,其功在衍,故名其书为《乾坤衍》。全书分为辨伪、广义两篇。辨伪是辨别六经之真伪。熊氏认为孔子六经,历经小儒篡改,流传至今,已非孔子原本,只有《周易》及《礼记》中的《礼运》、《周官》两篇尚未完全湮没孔子原意。广义就是推演、扩充和弘大《易》之义。熊氏认为,《易经》广大悉备,无所不通,归结起来可分为内圣、外王两层意思。内圣即成己之谓,是要解决宇宙、人生之根本道理;外王乃成物之谓,是要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内圣外王在实际中并不能加以区分,即孔子所谓一以贯之。孔子内圣之学之最精微处乃是体用不二,不允许于功用之外求实体,实体已成功用。 查看详情>>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间。南宋《秘目》着录「生天得道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为诸仙讲说,仅二百余字。谓世人若能屏去众缘,永除染著,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使五脏清凉,六腑调泰。然后引太和真炁注润身田,安寂六根,净照八识。如此可致「得道成真,自然升度」。 查看详情>>
二十卷。唐末强思齐 (生卒年不详) 撰。强思齐,字默越,濛阳 (今属四川彭县)人。他自幼即探讨玄关秘要,深得妙旨。前蜀王建赐号玄德大师。所撰《玄德纂疏》约成书于前蜀乾德二年 (920),卷首有杜光庭序文一篇。该书将上卷 (《道经》)三十七章分而为三:第一、一章,标道宗致;第二、三十五章,广明道法;第三、一章,总结指归。将下卷 (《德经》) 四十四章分而为三: 第一、一章,正开德宗;第二、四十二章,广明德义;第三、一章总结前旨。此书开篇解释“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卷一)。进而阐述二者的关系:“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卷一)。该著引用旧注较多,除各章解题、段落分析、标明旨意等是作者之意外,其余几乎不参己见。其中以唐明皇所注《道德经》为主,又集各家所长而成。后世学者对其品评不一,但一般认为此书所引注疏太多,良莠并存,有繁冗之累,且集各家之说强合于一,使其体例生涩杂芜。然其流传广泛,影响颇深,仍有许多可取之处,是后世学者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古籍。现存明 《道藏》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