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立武,南宋理学家。字以常,号元中子,又号寄翁,学者称所寄先生。新喻(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与文天祥、谢枋得相友善。咸淳四年(1268),擢进士第三名。历职军器少监,国子司业、文华阁侍制。曾建金凤书院,以淑后学。主试临川,得吴澄,时称其知人。官秘书省时,阅官书,读到郭忠孝及其子郭雍所著《中庸》,深然其说,遂传其学。郭忠孝《中庸说》称:“中爲人道之大,以之用于天下国家。”又云: “极天下至正谓之中,通天下至变谓之庸。”立武认爲: 郭氏深于《易》,故得《中庸》之义;其登程门,终始中庸之道,体用之说,实得心传面命者也;而游酢、杨时所得于师者爲初年之论 (《宋元学案》卷二八《兼山学案》附录)。遂著《中庸指归》,以阐发郭氏所传之旨。又发挥《大学》思想,对格物、致知加以解释,认爲二者在于确定行爲的程序和方向,并称此乃道德修养和认识的前提:“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后之知。盖通彻物之本末、事之终始,而知用力之先后耳。”(《大学本旨》)据此而主张以正心爲本,以诚意作爲修齐治平之始:“夫物孰有出于身心、家国、天下之外者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身之发爲意,此物之本末也。诚而正,正而修,修而齐,齐而治,治而平,此事之终始也。本始,先也;未终,后也。”(同上)最终把认识的过程和修养的方法归之爲知止:“而曰知所先所后者,其究在乎知止而已”(同上),知止即止于至善,此既是认识的最高目标,又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及结果。黎氏係程颐门人郭忠孝一系的弟子,是传授郭氏之学及程氏理学的重要人物,全祖望称:“郭氏之学虽孤行,然自谢艮斋(谔)至黎立武,绵绵不绝”(《宋元学案》卷二八《兼山学案》按语)。著作有《中庸指归》、《中庸分章》、《大学发微》、《大学本旨》各一卷。
一卷 宋黎立武著。其书将《中庸》分为十五章:“以天命之谓性”以下为第一章;“仲尼曰”以下为第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以下为第三章;“道不远人”以下为第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以下为第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远”以下为第六章;“鬼神之为德”以下为第七章;“哀公问政”以下为第八章;“诚者天之道也”以下为第九章;“惟天下至诚”以下为第十章;“诚者自成”以下为第十一章;“大哉! 圣人之道”以下为第十二章;“仲尼祖述尧舜”以下为第十三章;“惟天下至圣”以下为第十四章;“《诗》曰:‘衣锦尚絅’”以下为第十五章。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