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1792—1841),晚清著名的启蒙思想和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号定盦,晚号羽岑山民,清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从小随外祖父、文字学家段玉裁学习《说文》等古籍,有扎实深厚的汉学基础。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二十五年任内阁中书。道光九年(1829)进士。十七年任礼部主事。十九年辞官归里。二十一年春主持江苏丹阳书院讲席,次年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 龚自珍一生处在封建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对清统治集团的腐败和黑暗十分不满。早在23岁时,就写了著名的《明良论》4篇,猛烈抨击封建统治,斥责贪官污吏,认为士人不知廉耻,就是国家大耻。他把没落的封建社会,比喻为满身疮疥的无法
郭宗昌(约1570—1652),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学家,是当时“关中金石圈”的中坚人物,华州 (今陕西华县) 人。字允伯,一字胤伯,号沚园,又号宛娄山人、松谈阁。崇祯 (1628—1644) 召入都。鼎革后隐居不仕,专念著述。嗜金石,庋藏丰厚,擅鉴别书、画,分法、篆刻俱工,王铎称为三百年来第一手。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曰:“宗昌善鉴别,书、画、金石、篆刻、分法,为当时第一。”清王弘撰《砥斋题跋》曰: “徵君分法,直逼汉人,不知有魏,无论唐、宋。王孟津 (铎) 尝称为三百年第一手。”又曰:“先生于书法各臻其妙,其昌明汉隶,当与昌黎(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同功。”所撰《金石史》二卷,与赵崡
高似孙(1158—1231)宋文学家、学者。字续古,号竦寮,亦有作疏寮,明州鄞县人,后迁越州。登淳熙十一年进士。幼年曾和程大昌论《春秋繁露》,皆有论据,为程大昌所赏识。曾为会稽县主簿、给事中,晚年守处州,为官贪酷,卒赠通议大夫。 高似孙著述颇多,如《竦寮集》(又作《疏寮集》)、《剡录》、《子略》、《纬略》、《蟹略》、《骚略》、《砚笺》、《文苑英华纂要》等,且多传于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整理出版《高似孙集》为最佳。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疏寮集”条:“《疏寮集》三卷,四明高似孙续古撰。少有俊声,登甲辰科,不自爱重,为馆职。上韩侂胄生日诗九首,皆暗用“锡”字,为时清议所不
高士奇(1645~1704年)清朝官吏、史学家。字澹人,浙江钱塘人。家贫,幼时好学,工书法,以监生就顺天乡试,充书写序班。因明珠的举荐,得入内廷供奉,授詹事府录事。迁内阁中书。康熙十七年(1678),以士奇书写密谕及纂辑讲章、诗文。十九年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不久补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累升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七年(1688),山东巡抚张湃入京行贿,事发,供词涉及高士奇,被罢官。不久,左都御史部琇弹劾高士奇植党营私,与王鸿绪结为死党,收受贿赂,寄存贿银四十余万,买田千顷。疏入,高士奇等解官回籍。康熙三十三年(1694),召来京修书。三十六年(1697)乞归。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南
高诱,东汉经学家、训诂家。生卒年不详。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少从卢植受学。建安十年(205年)任司空掾,旋任东郡濮阳(今属河北)令,后迁监河东。以道家之“道”为万物生成的本源,主张体“道”养生,以无为无欲治身治国。指出贪得无厌的欲求,必将带来败亡。强调治身是治国之本,宣称:“未闻其身治而国乱,身乱而国治者!”要求“为君之道”务在节欲、利民,而“勿自利”,批评“俗主求欲”,引发“民人皆怨”。赞赏综合儒、道的政治伦理学说,重视忠孝、气节,提倡“君子死义,不求苟生”,不为利存;“死君亲之难者,则当视死如归”。轻闻见,重心思,声言“去物断义,非理不决”,坚信形朽神存的观点。对时人无有增损《吕氏春
龚昱,生卒年月不详,宋昆山人。字立道。龚明之次子,李衡弟子。安贫乐义,授徒讲学,时称龚山长。与周南、敖陶孙等交。藏书万卷,有文学,开禧三年(1207 年)为陆游誉为吴中第一流。为父笔录《中吴纪闻》,辑李衡讲学之语编为《乐庵语录》。嘉定元年(1208 年)辑唐宋名家题咏为《昆山杂咏》
高观国,南宋词人。生卒年月不详,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身世无考。由其词推知,少年时在东越,其后漂流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曾与史达祖等结社吟唱,与史并称词坛作手,被视为姜夔羽翼(汪森《词综序》)。陈造为《竹屋痴语》作序,称其与史邦卿皆周、秦之词,“所作要是不经人道语。其妙处少游、美成诸公亦未及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张炎亦云:“秦少游、高竹屋、姜白石、史邦卿、吴梦窗,此数家格律不侔,句法挺异,俱能特立清新之意,删削靡曼之词,自成一家,各名于世。”(《词源》卷下)所作颇善于抒情,如《雨中花》(旆拂西风)、《八归·重阳前二日怀梅溪》写离宫禾黍之悲,《烛影摇红
葛立方(?~1164)南宋诗论家、词人。字常之,号归愚,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葛胜仲子。早年随父宦游,宣和中,以门荫为国子监书库官。绍兴八年,进士及第。十七年,除秘书省正字,转校书郎。二十一年,任考功员外郎。二十七年,权吏部侍郎,出知袁州,旋罢职,终老湖州。博览群书,与其父俱为诗词名家。芮烽称其文“务去陈言,而不露斧凿痕;自出机杼,而不袭他人后”,“至其闳肆驰骋,而不失程度,纡馀清丽,而归于雅正,又不可以一体观”(《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五芮烽《归愚集序》)。其诗《闻我师大捷虏骑宵遁上时宰五十韵》、《礼部尚书洪公皓挽歌词》等篇,往往抒发对时事的感慨,用语自然平易。词多咏物写景、唱酬之作,较少
葛胜仲(1072~1144) 宋代文学家。字鲁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徙居丹阳(今属江苏)。绍圣四年进士,调杭州司理参军。元符三年,试博学宏词科,授河中府知录参军。建中靖国初,除兖州教授。崇宁二年,入为太学正。宋徽宗幸太学,献赋数千言,评为四方文士之首。大观元年,差提举议历所检讨官,兼宗正寺丞。三年,以议礼制不合,贬知歙州休宁县。政和中,召为礼部员外郎,权国子司业,迁太常少卿,续修《太常因革礼》。兼太子谕德,徙太府少卿,除国子祭酒。宣和元年,知汝州,改湖、邓二州,以忤朱勔罢归。建炎四年,起知湖州。绍兴元年致仕,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康。 胜仲熟知掌故,尽读佛藏,所作文字多阐明佛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