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则诚(1305年—明初),元末明初戏剧家。名明,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弟弟高旸都是诗人,他也能诗工书,曾从元代理学家黄溍学习,受其影响深。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任处州录事、杭州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庆元路推官等职。为人性格耿直,做过维护人民利益和反对豪强的事。有政声,去任,民为立碑。识破官场黑暗和统治者腐朽后,断绝仕途功名念头。方国珍降元,欲留幕下,不从。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时,也曾召之为官修《元史》,皆借辞不就。晚年隐居宁波栎社沈家楼,以词曲自娱。专心著述。剧作有《琵琶记》。取蔡伯喈、赵五娘故事而写成。反映封建社会家族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统
郭雍(1106-1187),南宋哲学家。字子和。号白云先生。郭忠孝之子。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一生隐居陝州,放浪长阳山谷间。乾道中由陝守任清臣等荐于朝,旌召不起,赐号冲晦处士,后更封颐正先生。 其《易》学受之于其父,自谓 “独闻先人言”,“惟惧无以遗子孙,于是潜稽《易》象,以述旧闻,用传于家,使毋忘先生之业”(《传家易说·自序》)。认为“《易》贯通三才,包括万理”(《宋元学案·兼山学案》)。指出 《易》以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认为“天地人之三而其道一”,“天道不以天高而大于地,地道不以地广而大于人,人道不以人微而小于天地,故三画皆无差殊”(《
高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后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后授行人司行人。二十一年(1593),因疏论辅臣王锡爵等,谪为揭阳(今属广东)添注典史,署事三月,即以事归。家居近30年。三十二年(1604),与顾宪成等重建东林书院,著述讲学。顾病逝后,便独肩其责。熹宗天启元年(1621),诏起光禄寺丞,累官至左都御史。劾首辅方从哲,追论张差“挺击”、崔文升“红丸”两案。魏忠贤擅权,与吏部尚书赵南星联名弹劾贪官崔呈秀,遭阉党迫害,被削职为民,东林书院同时被毁。六年(1626),阉党下令逮捕高攀龙、周顺昌等东林七君子,高获悉缇骑即到,遂投湖自沉
郭京,唐代人,生平事状不详。《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易举正》三卷,《崇文总目》亦存目,曰“唐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撰。京世受五经,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易经》,比世所行,或颇差,故举正其讹而著于篇”。此书今存,有多种版本。郭氏共举正流传本错讹一百零三处,二百七十三字。此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不载,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疑其书出宋人依托,非唯王、韩手札不可信,并唐郭京之名亦在有无疑似之间也。”但又说:“顾其所说,推究文义,往往近理,故晁公武虽知其托名,而所进易解,乃多引用。即朱子《本义》于坤象传、贲象传、震彖传,亦颇从其说。
耿南仲(?-1129),北宋钦宗时尚书左丞。字晞道,开封(今属河南)人。神宗元丰进士。历任两浙、荆湖、江西监司,入户部为员外郎,坐事罢知衢州(治今浙江衢州)。政和二年(1112),以礼部员外郎为太子右庶子,俄试太子詹事、徽猷阁直学士,改宝文阁直学士。在东宫十年。钦宗即位,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未几,免签书。钦宗以南仲东宫旧臣,礼重之,赐宅,升尚书左丞、门下侍郎。金人南侵,欲割三镇,议者多主战守,南仲坚欲割地。自谓尝事钦宗于东宫,首当柄用。见吴敏、李纲位居己上,不能平,因每事与李纲等异议,李纲等主战,南仲力阻之,故战守之备皆罢。出使河东,与金议割地。徽、钦二帝被俘北去,高宗即位,鄙南
甘曜湘,生卒年不详,湖南湘阴县人,光绪十四年赴伊犁行营等候差遣委用,光绪三十二年升为莎车府知府,时任陕甘总督升允称其“精明谙练,讲求吏治”,不过在光绪三十三年“尚未据报到任”,光绪三十四年,因“萎靡不振,难资表率”以通判降补,宣统元年被革职。甘曜湘实际担任莎车府知府仅仅数月时间,《莎车府乡土志》即为这段时间的产物。
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人。东汉末,亡命涿郡(今河北涿县),结识刘备、张飞,结为兄弟,史称“桃园三结义”。三人寝则同床,情同手足。及刘备为平原相,羽、飞遂为司马,分统部曲。在大庭广众之中,羽侍立备左右,终日不移;为护卫刘备,不避艰险。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自还小沛(即沛县,属今江苏省),留羽守下邳城(在今邳县东),行太守事。 次年正月,曹操击备,破之,备逃奔绍。操继占领下邳,擒关羽,拜为偏将军,待之甚厚。二月,绍遣其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在今河南滑县东),操使羽击之。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军莫有能
郭柏苍(1815—1890),字蒹秋,一字青郎,别署寤轩老人、梦鸯滕馆主人,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及主事。柏苍家资富有,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在福州乌石山修建学校,在福州西湖兴修李纲祠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旅经杭州时,倡建义山、义祠,让闽籍客死他乡者安葬或停棺。还在福州东关外建造普济堂。咸丰七年(1857年),因办福州团练得力,授主事,赏员外郎衔。同治五年(1866年),主持修建福州南城,疏浚城濠;浚通三元沟、七星沟。光绪三年(1877年),疏浚怀安、洪塘、濂浦诸河,以减轻省城水患。勤于著述,所著有《百一录》、《海录》、《闽产录异》、《全闽明诗
高岱,生卒年不详,明诗文家。字伯宗,号鹿坡居士。京山(今属湖北)人。父任县学教谕,父子均有才名,与父高节、弟高拉被时人称为“三高”。嘉靖十一年(1532)中举,到嘉靖二十九年始成进士,任刑部郎中。嘉靖四十年以与严嵩父子意见不合,力救疏劾严嵩的张翀、吴时来等人,受到排斥。景王之国,出为长史,不久即卒于任所。时人对其相当推重,甚至以汉代贾谊、董仲舒比之。诗名颇著,后世诗论家认为他“开七子之前茅”(钱谦益《列朝诗集》)。著有《西曹诗集》、《居郧稿》、《樵论》、《楚汉余谈》、《鸿猷录》。生平事迹见《康熙京山县志》卷七、《皇明世说新语》卷二。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