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年5月4日—1895年6月29日),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伦理学的代表。生于伦敦的伊林,父亲是小职员。赫胥黎8岁上学,两年后因生活艰难而休学,10岁走上自学的道路。后来在强德勒医生的私人诊所里当助理医生。17岁时,获查令十字医院颁发的奖学金,在琼斯先生的帮助下,首次发表一篇关于生物学方面的论文。1846年,经伦敦大学医学院考试通过,赫胥黎进皇家海军斯拉医院当助理外科医生。以后,在院长的推荐下,他随“响尾蛇”号探险船出海进行科学考察。赫胥黎回国后,着手研究探险途中收集的资料,撰写了一篇《关于水母的解剖学》的文章,
何梦瑶(1693-1764),清诗人。字赞调,一字报之,号西池,晚号研农。广东南海(今广州)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辽阳知州。荐举博学鸿词,辞不赴。学问博雅,撰述甚富,凡天文、术数、乐律、算法、医学无不究心。惠士奇督学广东,曾延其入幕,为“惠门八子”之一。少即好诗,与罗天尺、苏珥结南香诗社。晚年与杭世骏交契,相与酬唱。生平论诗,推崇李白,以为独擅千古。所为诗“炼不伤气,清不入佻,南海诗人之薮,而梦瑶为之魁”(《清史列传》)。著有《菊芳园诗文钞》、《算迪》、《皇极经世易知》、《琴学纂要》、《何氏医碥》,编有《肇庆府志》、《岑溪县志》。 博学多才,以诗闻名,尤专精于医学。官至奉天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江西广昌人。登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1468)迁福建副使,又迁湖广右布政使,十六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他一生为官,政绩显著。成化四年任福建副使时,所辖的福安宁德银矿,很久就未开采,但官府照样督责课税,百姓多数破产。他上疏,请减免三分之二的课税。兴化县百姓在洪武初年曾租用官府的耕牛,而到成化年间还要按年交租金,他上疏免除租子。任河南按察使时,河南发生大饥荒,朝廷按例给予赈济,但只赈济到秋收止。他上疏请准将赈济期延长到第二年麦熟时。他任湖广布政使时,荆州的徭役摊派繁多
胡传(1841年-1895年8月22日),原名守珊,字铁花(一字守三),号钝夫,安徽绩溪上庄人,清代官员、爱国人士。出生于一个徽州茶商的家庭,曾受业于扬州著名经师刘熙载门下,研习经史。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后,胡传为修复宗祠,自25岁至36岁(1865-1876)担任司事长达12年,完成宗祠重建。 1867至1879年7月,五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 39岁以后,胡传放弃科考, 41岁外出远游。 是时大清皇朝历经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内战,以及清廷与外人先后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等。在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召唤下,他关心时局、钻研地理,注意到帝俄边患的蚕食与侵略,毅然投效东北边荒,展现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
韩奕,明初诗人。字公望。吴县(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生于元文宗时。少目盲,筮得蒙卦,知目眵不可疗,遂匾其室曰“蒙斋”。其居廛市,而乐事游览,放浪山水间,褐衣芒屦,一童自随,往来山僧野客家,累月不去。或时藉草而坐,微吟长啸,人莫测其意。性颖敏博学,尤工于诗。洪武中,与王宾俱隐于医。王宾既为郡守姚善所礼,乃复欲因宾致韩奕,韩奕终不往。一日,与王宾俱诣之,韩奕走楞伽下,姚善随至,韩奕又泛小舟入太湖。姚善叹曰:“韩先生所谓名可得闻,身不可得而见也。”明初吴中的高士,以韩奕与王宾为首。其诗清逸淡雅,能较好地抒发其闲适的情怀。如《二月二日寄友》:“频年芳节两匆匆,往事闲思半梦中。江郭春寒连夕雨,海
贺双卿(1715-1735年),字秋碧,江苏金坛人。农家女。因其舅父设馆于邻室,得以潜听默诵而通词翰。秉绝世姿容、负旷代奇才而以才情自晦。十八岁嫁农家周氏子。夫恶姑暴,不久,以赢弱之躯受虐待劳瘁而死。能诗词,多自伤生活遭遇之不幸,哀婉动人。所作散佚,同里史震林《西青散记》录其诗二十四首、词十四首。董潮《东皋杂钞》于其身世与创作亦有所及。黄韵珊《国朝词综续编》收其词,冠以《雪压轩集》之名。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十集》仍之。近人沈宗畴姬拜鸳女士自《西青散记》辑录其身世及作品为一书,因其词《玉京秋·自题种瓜小影》有“旧愁还欠”句,故名之曰《欠愁集》。民国十五年(1926),安徽寿县张寿林重校辑
胡震亨(1569—1645),原字君鬯,后改字孝辕,自号赤城山人,晚号遁叟,海盐武原镇人。先世业儒,藏书万卷。震亨才识通达敏捷,怀济世之志。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后为合肥知县。在任5年,大兴水利,改革官粮运输,颇多善政。吏治之余,留意于兵书,曾与刘铤研讨兵事,刘铤心服其才。崇祯末年,历任定州知州、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乞归居家。一生嗜书如命,日夕不倦研读,凡秘册僻本、旧典佚事、错差模糊不可卒读者,亦均研读补正,时人称之为博物君子。著作有《海盐县图经》16卷(合纂)、《读书杂记》2卷、《唐音统签》1033卷、《闰余》64卷以及《唐诗丛谈》、《续文选》、《靖康咨鉴录》等。时海虞毛氏汲古阁
洪繻(1866~1928),台湾诗人。原名攀桂,学名一枝,字月樵。日本侵占台湾后改名繻,取《汉书‧终军传》「弃繻生」之说,号弃生。台湾彰化县人。为现代名作家洪炎秋之父。祖籍福建南安,移家台湾鹿港。幼时“于举业外,力为诗古文辞。故未弱冠而议论卓荦,诗赋斐然”(张光岳《〈寄鹤斋诗集〉序》)。然3次应试只得秀才,乡试更不售。于是绝意仕进,而留心经济实用之学。对于“古今成败,时势纵横,五洲地形,千百年掌故”,皆了然于胸中。“间为诗歌、古文、骈丽之词,下笔辄工”(张瑞岳《〈寄鹤斋诗集〉跋》)。光绪十七年(1891)以第一名考入台湾府学。 清政府割让台湾时,曾参加抗日义军。斗争失败后,杜门不出,埋头著
慧思(515~577)南北朝时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称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思禅师。为我国天台宗第二代祖师(一说三祖)。自幼归佛乐法,心爱法华经,曾持经入冢中读诵,读毕深受感动,对经涕泣,旋梦普贤菩萨摩顶而去,由此,顶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后参谒河南慧文禅师,得授观心之法,曾因慨叹虚受法岁,放身倚壁,遂豁然大悟,深得法华三昧。乃最早主张佛法之衰微即末法时期者,故确立对阿弥陀佛与弥勒佛之信仰。注重禅法之践行,亦注重义理之推究。北齐天保五年(554),师至光州,不分远近,为众演说,长达十四年之久。其间声闻远播,学徒日盛,嫉其德望或谤难是非者甚多。又师于河南南部之大苏山传法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