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友,唐代译经僧。梵名音译弥陀山。睹货逻国人。自幼出家,游诸印度,遍学经论。武后时来唐,与实叉难陀共译大乘入楞伽经,又与法藏等共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事毕辞归,武后敕厚礼饯之。[开元释教录卷九、宋高僧传卷二]
金刚智(671?~741),梵名Vajrabodhi 。音译跋日罗菩提。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国密教初祖。出身南印度婆罗门(另说为中印度王子)。十岁出家于那烂陀寺。二十岁受具足戒,广习大小乘经律论。三十一岁,从南印度龙智学习密教。继善无畏东来之后三年,于唐开元七年(719),携弟子不空由海路经锡兰、苏门答腊至广州,建立大曼荼罗灌顶道场,化度四众。八年,入洛阳、长安,从事密教经典之翻译,并传授灌顶之秘法。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第八部十一卷。与善无畏、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本拟归返印度,然因病示寂于洛阳广福寺,世寿七十一(一说七十,或谓年寿不详)。谥号‘大弘教三藏’。门弟子
景净(Adam)波斯人。景教大秦寺僧。任中国教父、乡主教、长老等职。为唐建中二年(781)所立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之作者。依敦煌千佛洞出土之景教三威蒙度赞后记所载,阿罗本(Olpon)最初传入中国之景教经典有一三○部;其中,常明皇乐经、宣元至本经、志玄安乐经等三十五部卷,即为景净所译。又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所载,般若三藏与景净曾共译六波罗蜜经七卷,但因般若三藏不谙胡语,又不解汉文,景净则不识梵文,复不明释教,故所译之经典理昧而词疏,其后另行改译。其余事迹及生卒年等不详。
觉鍐[zōng](1095~1143)日本新义真言宗之开祖。肥前(佐贺县)人。号正觉坊。家中四兄弟皆出家为僧,师排行第三。十四岁入仁和寺,学于宽助、定宽,后至南都从喜多院之慧晓研习唯识,又就东南院之觉树学三论。天永元年(1110)归仁和寺,依宽助剃度。永久元年(1113),再往南都究性相之奥旨,翌年于东大寺登坛受具足戒,又上高野山,谒最禅院明寂,受传密印。保安二年(1121)回仁和寺受三摩耶戒及两部秘密灌顶,又至醍醐寺谒理性院贤觉,传五部之灌顶,究小野流秘奥。天承元年(1131),师奏请于高野山建立大传法院,而成为鸟羽上皇之御愿寺。长承三年( 1134)任大传法院座主,兼金刚峰寺座主。后辞
奥拉西奥·基罗加(Horacio Quiroga 1878~1937)乌拉圭作家。自幼酷爱文学, 1899年创办《萨尔托杂志》并开始发表作品。大半生时间侨居阿根廷。 当过教师。个人命运不幸,最后导致自杀。第一部诗集《珊瑚礁》(1901)发表于作者访法后的翌年,明显反映出法国现代派对他的影响。后来他又接受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影响。基罗加精于短篇小说,被公认为拉丁美洲第一流的短篇小说家。由于在阿根廷的丛林区生活过多年,他在写作原始大自然和离奇幻想的故事中找到了真正道路。他在自己的作品里把热带森林、河流、树木和动物,都融合在一幅具有罕见的想象力和艺术美的图画里面。最为著名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爱情、
金岳霖(1895年8月26日—1984年10月19日),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1918年和192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21年后游学英、德、法、意等国。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195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并为中国逻辑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从事哲学、逻辑学研究。在哲学方面,吸
戒度,南宋律宗僧。字拙庵。受业于栖心寺,从元照学习四分律。晚年住余姚极乐寺,一意西归,病中作遗书,告别士夫道旧,命众诵观无量寿经,诵至法身观时,厉声念佛跏趺而化,其余事迹不详。著作有观经疏正观记三卷、阿弥陀经疏闻持记三卷等。另有观经扶新论一卷,破斥草庵道因所著观经辅正解一书之说,而彰显元照之意。[佛祖统纪卷二十八、净土圣贤录卷四]
觉苑,辽代僧。山西人。号鹏耆。生卒年不详。“幼攻蚁术,长号鹏耆,学赡群经,业专密部,禀摩尼之善诱,穷瑜伽之奥诠,名冠宗师。”住燕京圆福寺。博通群经,复明外典,尤擅三密之法。曾从西天竺摩尼三藏深究瑜伽精义,又受诏开讲密乘经典,发扬真言教理,为世所崇。道宗太康三年(1077)奉敕撰《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十卷(收于卍续藏第三十七册),书成,赐紫服,号“总秘大师”,又有燕京有街检校太保太卿、宠禄大夫、行崇禄卿的封职。
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FrancoisPierreGuillaumeGuizot,1787年10月4日-1874年9月12日),法国国务活动家,著名的历史学家。基佐出生于尼姆一个新教徒家庭。其父是当地的一名律师,1794年4月被作为联邦分子送上了断头台。后来,基佐随母亲流亡瑞士,在那里接受加尔文教影响下的古典教育,形成了把启蒙思想的理性主义和加尔文教严峻的伦理学揉合在一起的哲学观点,养成勤勉、严肃而又执拗的性格特征。据说,在他18岁离开瑞士时,已经能够阅读希腊文、拉丁文、德文、意文和英文著作。1805年,基佐去巴黎,以家庭教师身份住在前瑞士驻
季奥诺(Jean Giono 1895~1970) ,法国小说家。生于法国东南部上普罗旺斯省马诺斯克城,家境贫困,父亲是鞋匠,母亲是洗衣女工。16岁辍学,当过银行雇员喜爱文学。1924年发表诗集《笛子伴奏》和小说《丘陵》。1925年发表小说《一个博莫尼人》,被拍成电影。1933年发表的小说《蓝衣若望》,带有自传性质。 季奥诺的代表作是小说《四海之歌》(1934)、《愿我的欢乐长存》(1935)及其续篇《生命的凯歌》(1942)。这些作品的主调是讴歌大自然,热爱田园生活;风格奔放,充满激情。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季奥诺拒绝应征入伍,发表反战小册子《拒绝服从》,因而被捕入狱,不久经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