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克齐,生卒年月不详,字肃夫,号行素、静斋,别号阙里外史,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五十五世孙。其父孔文昇曾任建康书吏,家于溧阳(今属江苏)。以荐授黄冈书院山长,召为国史编修。至正间,避居四明(今浙江宁波)之东湖。记所见所闻,成《至正直记》(全名《静斋至正直记》)四卷,是元代重要的笔记,不仅内容丰富,备得人情物态之详,而且影响广泛,涉及文化、文学的篇幅颇有参考价值,历来受到重视。前人以为此书系元孔齐著,其实作者应为元孔克齐。从所记内容可以得知,该书成书年代当不会早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生平事迹见《(弘治)溧阳县志》卷四、《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三七八。
康軿[píng],一作康骈,唐代小说家。字驾言,池州秋浦(安徽贵池)人。居秋浦黄老山,与殷文圭、杜荀鹤、杨夔等齐名。咸通中随乡荐应进士试,至乾符五年始登进士第,六年举博学宏词科。历官崇文馆校书郎。广明乱后,退归乡里,耕于池阳山中。其间曾入宣州田頵幕府。乾宁二年,著成《剧谈录》二卷(一作三卷)。此书为追记早年所得异闻之作,多述中晚唐史事,涉及神异灵怪及剑侠故事者亦不少。全书凡四○馀则,篇末间有作者议论。有刊本多种,《贵池先哲遗书》本曾用《太平广记》等书校勘,并附有逸文,最便应用。《全唐诗》卷八九○收词一首。生平事迹见《新唐书·艺文志》、《唐摭言》卷二、《登科记考》卷二三、《四库提要辨证》卷一
寇宗奭[ shì ],生卒年月不详,宋医药学家。籍贯不详。政和间官承直郎澧州司户曹司,在浙江、江西等地做官时,留心医药,深入实际,积累了大量辨药经验。他认为宋掌禹锡等所修《嘉祐本草》,仍然存在错误,于是参考各种书籍,以十余年实践经验为依据,于1116年(政和6年)撰成《本草衍义》20卷,目录1卷,前3卷论述摄养之道和医药之理,继载药物凡470余种,对于药物性味效验、真伪鉴别、炮炙、制剂,均有说明。如对山茱萸与吴茱萸的分辨,指出前者大如枸杞,后者初结子大不过椒。又称秦椒粒大纹低,蜀椒则皮皱纹高;苍术辛烈,白术味微辛,指出:“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最为要药”。这些见解,对我国本草学及医学基本理论
空海(774—835),俗名佐伯真鱼,通称弘法大师,日本著名的留唐高僧,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九世纪在传播中国文化和发展日本文化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和大书法家。 公元774年,空海出生在赞歧国多度郡弘田乡屏风浦(现四国岛香川县通善寺)一个显赫豪门之家,其父佐伯直田是个血气刚强的男子,其母阿刀氏出自名门贵胄,是位贤慧温良的女性,其舅父阿刀大足是当时的高级官吏,并以文学之士闻名于世。空海生活的年代,正是中日交往最频繁的“遣唐使”时期。当时,中国文化已在日本有广泛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已在日本十分盛行。空海的父系和母系都仰慕中国文化,拥护中央所推行的律令制度,所以空海自幼就接触佛教和接受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自幼饱读儒家经典,被邻里戏呼为“圣人为”。拜名儒朱次琦为师,喜陆(象山)王(阳明)之学,重经世致用。1879年首次游香港,惊叹西人治国有方,非古之夷狄可比。从此留心西学。三年后,他经香港、上海赴京赶考。收集到不少外国书译本,逐渐产生按西方模式改良中国的愿望。中法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加深。1888年,以布衣身份上书光绪帝,指出“外夷交追”,“兵弱财穷”,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良主张,上书被截留。后回到故乡,1891年创立万木草堂,聚集同志,广收青年弟子,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在梁启
孔平仲(1044—1102)宋代诗文家、史学家。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孔文仲(1038—1088)、孔武仲(1042—1098)弟。治平二年进士。元丰二年,为都水监勾当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八)。元祐初应制科试,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孔文仲卒,归葬南康,诏以为江东转运判官护葬事,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绍圣中,言者劾其元祐时附会当路,诋毁先朝,夺校理,出知衡州。提举董必又劾其不推行常平法,失陷官米,徙韶州,责为惠州别驾、英州安置。徽宗即位,复朝散大夫,召为户部、金部郎中,提举永兴路刑狱,帅鄜延、环庆。崇宁元年,入元祐党籍,罢职,主管兖州景灵宫,卒。平仲长于史学,
康与之,生卒年不详。字伯可,号顺庵,洛阳(今属河南)人,居滑州(今河南滑县)。建炎中,高宗驻维扬,与之上《中兴十策》,名颇噪。旋监杭州太和楼酒库,坐盗钱饰翠羽为妓金盼履免官。绍兴八年(1138),在湖州,与常同为邻居,以养母为请。常同创一检察御书之员,月给缗钱三万俾奉其母。与之不以为养,同探取数月,径致其母,与之怏怏而去。谄事秦桧,为秦门十客之一。又受知高宗,为承务郎。“值慈宁归养,两宫燕乐,伯可专应制为歌词,谀艳粉饰,于是声名扫地。”(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中兴十策》)绍兴十六年(1146),监尚书六部门。十七年(1147),为军器监丞。次年,与外任宫观。二十五年(1155),自福
亢仓子,春秋时期陈国人,是道教祖师之一,被尊为洞灵真人,乃老子的弟子,为亢桑子,又名亢仓子、庚桑子,四大真人之一。又传说为《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姓庚桑,名楚,陈国人。因得老子之道,能以目听耳视,并游历所至皆得丰稳,后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孟峰,成仙而去。庚桑楚之名,始见于《庄子》。据《庄子》外篇《庚桑楚》记载: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晋司马彪、郭象等据此认为庚桑楚:姓庚桑、名楚,老子弟子。后人又尊称为庚桑子,还传说他曾居庚桑洞(今江苏省宜兴县东南)。《史记·庄周传》称《庄子》:“《畏累虚》、《亢桑子》(即《庚桑楚》)之属,皆空语无事实。”著有《亢仓子》,倡仁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