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字卿,亦称孙卿或孙卿子,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的“稷下”,三次为稷下学宫的祭酒。他还游说于秦国,并在楚国做过兰陵令,最终老死于兰陵。荀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著名弟子有李斯、韩非等。荀况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时代,他对儒家、道家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批判。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批判地吸取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礼”论。他说:“礼者,法之大分”,在“礼”中增加了“法”的内容,为新兴封建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哲学上,他批判地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
柯劭忞(1850-1933)字凤荪,又字凤笙,晚号蓼园,山东胶州(今胶县) 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生。16岁为生员,不久被选人济南尚志书院学习。1870年中乡举,旋随朱肯甫赴四川,襄助科举事,后受聘于晋、粤、辽东等地书院担任主讲。1886年戊子科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散馆后受编修职。1900年随光绪帝赴西安,被派为政务处行走。1901年任湖南学政。1904年回北京,先后任国子监司业,贵胄学堂总教习,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撰文侍讲转侍读。1906年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任贵州提学使。1908年再次调回北京,在学部任丞参上行走,一度署右参议并左丞; 又由学部奏派充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1
孔鲋(约前264年-约前208年)秦末鲁(今山东曲阜)人,字子鱼,一字甲。孔子八世孙。秦时为博士,传儒者之业。陈胜、吴广揭竿反秦后,他与鲁儒生愤秦焚书坑儒,持孔氏礼器前往,为陈胜博士,不久与胜俱战死。《史记·儒林传序》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又《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云:“魏人陈馀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陈王既遣周章,以秦政之乱,有轻秦之意,不复设备。博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博士。唐太宗贞观初,封曲阜县易,转给事中。历任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至国子祭酒,侍讲东宫。他曾参预魏徵撰《隋史》,修定五礼,主持撰定《五经正义》。贞观十八年(644),在凌烟阁画象。死后陪葬昭陵。 孔颖达是唐太宗依重的儒臣之一,为“贞观之治”的思想文化统治作出贡献,视为功臣。其主要业绩是主持编撰《易》、《书》、《诗》、《春秋左传》、《礼记》的《五经正义》,即今存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是宋国贵族。父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母颜氏。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多能鄙事”。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15岁即“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不得志,返鲁。“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鲁定公九年(前501)见用于鲁,任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再行为大司
刘良弼(1531—1583),字赉卿,号肖岩,南昌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金坛知县。隆庆三年(1569)选云南道御史,六年(1572)官福建巡按。万历二年(1574),在福建刻印明王宗沐撰《敬所王先生文集》三十卷。半叶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单边,单鱼尾。上方记书名,下记刻工名。卷前有万历元年(1573)张位、刘良弼和万历二年贺一桂的序。他们均是王宗沐的门人。每卷均题“门人翰林编修张位选集,翰林检讨习孔教编次,福建巡按刘良弼校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11册中《敬所王先生文集》即据此影印。其著作,今存《刻中丞肖岩刘公遗稿》十卷,今台北傅斯年图书馆存明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
林白水(1874年1月17日—1926年8月6日),近代著名报人和记者。 福建闽侯人。1874年 1月17日生。原名獬,又名澥、懈,后改名万里,字少泉,一作肖泉,号宣樊,中年以后自号白水,笔名宣樊子、白话道人、退室学者等。早年在福州读私塾。1894年到杭州教私塾。1898年任杭州蚕桑学堂教习。1899年返榕创办福州蒙学堂。1901年任杭州求是书院总教习,并为6月创刊的《杭州白话报》主持笔政,撰写《论看报的好处》为发刊词。同年冬赴上海。1902年与蔡元培等组织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创办社刊《学生世界》并为《苏报》撰写时评。1903年春留学日本,同年夏为“拒俄”事回国从事革命宣传。12月在上海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或作寿成,原名以文,广西藤县新旺村人。早年家贫,种山、帮工为生。约于1841年参加拜上帝会。1815年9月参加太平军,初属晃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后,累升四监军。旋随石达开赴安徽安民,1854年春镇守庐州(今合肥),动员捻军张乐行率部参加太平军,擢殿右二十指挥,旋升二十二检点、地官副丞相。1856年,随秦日纲解镇江之围,破江南、江北大营。“杨韦事变”后,镇守安安徽桐城,封合天侯,地官正丞相。及石达开率精锐二十万负气出走,时李为其所部,为顾全大局,拒绝同行。封副掌率、合天义。与陈玉成同主军政,拱卫天京。7月5日与陈玉成等召开枞阳
良忠,日本净土宗学僧。俗姓藤原氏,字“然阿”。石见国三隅人。十三岁投出云鳄渊寺,师事信暹、圆信,学习天台、俱舍等,后又从良遍、荣朝、道元、俊芿等学法相、禅、律等。不久回故乡修习不断念佛法门。嘉祯二年(1236)至筑后拜谒圣光房辨长,翌年悉受一宗之秘要。仁治元年(1240)曾入镰仓,执权北条经时为其建莲华寺居住,此寺后改为光明寺。建治二年(1276),第二次至京都,后宇多天皇从其受戒。弘安九年(1286)回到光明寺,翌年七月入寂。敕谥“记主禅师”,被推为日本净土宗第三祖。门下弟子中良晓(白簱流)、性心(藤田流)、礼阿(一条流)、慈心(木幡流)、尊观(名越流)、道光(三条流)等六人各成一个流派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