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卿,隋唐道士,生卒不详。曾居嵩山、华山,有名望。唐高祖时居清虚观,与刘进喜同为当时参与佛道论争的道教代表人物,常与佛教辩难。著《十异九迷论》指出道教老君与佛教释迦有十异,佛教教义有九迷。又将刘进喜造作的《本际经》五卷续成十卷。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年~约前55年),古罗马共和国末期诗人和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古罗马时期伊壁鸠鲁主义代表。生平事迹不详。主要著作有《物性论》。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对古代原子论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由神的意志从无中产生出来,也不会消失为无。物质是永恒的。组成一切物体的原初物体亘古就存在,它和虚空共同组成全部自然。物体以不同的方向在虚空中运动着,运动是原初物体的本性。原初物体的运动包括由于自身重量而产生的垂直下落运动和脱离垂直下降轨道而发生的轻微的偏斜运动。卢克莱修非常注重偏斜运动,把它看作是自然界一切物体形成的
连阔如(1903年6月25日一1971年8月18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满族。原名毕连寿,号连仲三,笔名云游客。北京市人。幼丧父,家贫。六岁后只念了一年私塾即失学。在外祖父家寄居两年。一九一五年在北京做学徒。一九一六年到天津跑码头。一九二四年在北京天桥摆摊卖卜。一九二七年拜李杰恩学评书《西汉》,后又师事张诚斌学说《东汉》。学艺刻苦勤奋,技艺猛进,说、打、做三功俱佳,五到(心到、脚到、口到、手到、眼到)八技(吼叫、爆头、鸡鸣、犬吠、牛叫、马嘶、状哭、状笑)皆能。曾参加北平市曲艺工会。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七年,在平津报刊《时言报》、《民声报》、《立言报》上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英烈传》、
李剑农(1880年6月10日—1963年12月14日),历史学家、政论家。又名剑龙,号德生。湖南省邵阳西乡滩头(今属隆回县)人。解放后曾受聘为湖南军政委员会顾问,并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先读村塾,后进邵阳县设书院,攻读经史古籍,学习科举制艺。1898年前后,受维新派影响,同情变法维新。1904年春入湖南中路师范史地科,专攻史学。1906年参加同盟会。1908年秋毕业,留中路师范任教,在学生中秘密传播革命思想。1910年春赴日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其间,曾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有过接触,并参加同盟会的一些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即停学回国参加革命,曾为上海《国民
刘毓盘(1867~1928.07.24) 中国近代词人、词学家。字子庚,号噙椒。浙江江山人。幼随父刘履芬客居苏州,后归浙参加童子试,补博士弟子员。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官陕西云阳县知县。辛亥革命后,曾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起,任教北京大学,教授词学。1928年7月24日病逝于北京。 幼得父刘履芬亲授填词之法,又拜潘钟瑞、谭献为师,且与郑文焯、刘炳照、王鹏运、江标、吴昌绶等时有交游。论词主张兼融常州、浙西两派,强调协律和立意的重要,但倾向填词以协律为先,对继承浙派传统、精研声律的戈载尤为推崇。其《噙椒词自序》云:“五季北宋,津逮风骚。二窗、中仙,开辟门户。华年选
李济(1896年6月2日—1979年8月1日),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号济之。湖北省钟祥县人。1918年清华学堂毕业后官费赴美留学,入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1919年获心理学文学士学位,1920年获社会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同时对考古学发生兴趣,1923年写成“中国民族的形成”,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人研究中国的体质人类学的先行者。同年归国,在南开大学任教两年,后又为清华学校研究院讲师,讲授中国最早的人类学。1926年他发掘了山西省夏县西阴村遗址,发掘报告《西阴村史前的遗存》出版。1928年授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组织考古队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先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奥地利现代著名诗人、小说家。原名勒内·卡尔·威廉·约瑟夫·马里亚·里尔克。生于布拉格。从小生性敏感,性格内向,喜欢静独沉思,一生都在诗情的起伏中感领孤独、忧郁的时代情绪。11岁入陆军学校,后入林茨商学院及布拉格等校学习哲学、艺术史和文学史。1893至1898年间,著有诗集《生活与诗歌》 (1894)、《祭神》 (1896)、《梦幻》(1897) 、《耶稣降临节》(1898) 等。情调缠绵,富有波希米亚民歌风味。1899年创作的抒情散文诗《旗手克里斯朵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借匈牙利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Clarice Lispector,1920-1977),1920年12月10日出生于乌克兰的犹太家庭,出生不久即随父母移居巴西。她于1944年出版处女作《濒于狂野的心》,在巴西引起很大反响,之后陆续出版了小说《光》和《围困之城》,同时期完成《黑暗中的苹果》与短篇集《家庭纽带》的创作。1960年代以降,克拉丽丝的写作才能获得公众承认,小说《黑暗中的苹果》获得卡门•多洛雷斯奖,儿童文学作品《爱思考的兔子奇事》获得卡伦加奖,并因其文学成就获得联邦大区文化基金会奖。1977年12月9日,克拉丽丝去世;次年,最后的作品《生命的吹息》出版。
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1494年2月4日~1553年4月9日),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作家、人文主义者。出生于法国希农城一个富有的地主和有名望的律师家庭。早年接受神学教育,当过修士。后学医学,曾任里昂天主教医院医师。这两种职业使他有机会接触并熟练地掌握希腊语和拉丁语,为他后来研究古典作品提供了方便,为他的文学创作创造了条件。拉伯雷对数学、医药学、考古学、天文学、植物学、法学、哲学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因研究这些被教会称为“异端”的学问,他遭到教会的迫害,多次逃亡国外,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游历期间,他广泛接触欧洲各国人文主义者,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积极传播资产阶
刘师培(1884.06.24~1919.11.20),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1884年6月24日(农历闰五月初二)生于扬州,小字闰郎。曾祖父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三世共疏《春秋左氏传》,并入《清史儒林传》。刘师培幼年由母亲李汝授《尔雅》、《说文解字》、《诗经》等,后随从兄刘师苍问学,八岁开始学习《周易》,十四岁开始研读《晏子春秋》等子部著作,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柢。十八岁参加府试,以“木兰已老吾犹贱,笑指花枝空自疑”警句名噪一时。1902年赴南京参加江南乡试,中第十三名经魁。并游历南京,与缪荃孙等交往。刘师培少年时代,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不断。他十分关心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