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1499-1559),明诗文家、学者。明山东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字懋钦,一字梦虞,号愚谷,又号未村居士。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官至太仆侍卿。精六书,治经推崇汉人注疏。著有《籀文考》、《六经直音》、《五经字义》、《古文考》等书,均未见传本。(事迹见《皇明通纪直解》卷十,《国朝献征录》卷七十二,万斯同《明史》卷二百八十四,《皇明词林人物考》卷七,《明人小传》卷二,《明诗综》卷三十九,《小学考》卷二十五、四十八。) 史书曾记载《四库总目提要》:《愚谷集》十卷(山东巡抚采进本),明李舜臣撰。舜臣字茂钦,号愚谷,又号未村居士,山东乐安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太仆寺卿。是集
李守先,清针灸医家。字善述。河南长葛人。少学针灸,六年未尝稍懈,然不敢轻试。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以针灸医疟疾大有效,始自信能医人。因见针灸专书古奥难窥,遂撰《针灸易学》两卷(1789年),将古人针法置于前,己所亲历治验及心得见解列于后,浅而易知,以便后学。
刘党,宋代医家。又名刘真人。精于针灸之术。重视针刺手法的研究,凡腹部盘搓循逆顺之法,诸如刮、战、提、按、摄、弹、搓、搜,无不精晓。也明男妇诸科疾病的取穴法,如疾病的上取下取、左取右取诸般变通,八法流注、呼吸补泻等等,用之皆能出神入化。以其医术深得宋朝廷重视,徽宗时曾赐太师官职。著《琼瑶真人针经》(一名《琼瑶发明神书》)。见《读书敏求记》、《浙江采集遗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路翎(1923-1994),现、当代作家。原名徐嗣兴,笔名冰菱、徐灵、徐宁等。江苏苏州人。早年在南京莲花桥小学、江宁中学读书。抗战爆发后流亡四川,曾在国立第二中学学习,因思想左倾,触犯教员被开除。为谋生先后做过三青团总部宣传队员(1939年)、陶行知育才学校艺友(1940年)、经济部矿冶研究所职员(1940年)、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助理员(1942年)、经济部燃料管理码头职员(1943—1946)。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刻苦自学中外文学、社会科学,并以充沛的精力进行创作。1937年在《弹花》发表处女作散文《古城上》。1939年认识胡风,受到胡风的影响与帮助,在《七月》、《希望》等刊物上发表小说
来鹏(?-约883),唐朝诗人,鹏一作鹄,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尝自称“乡校小臣”,家于徐孺子亭边,以林园自乐。师韩愈、柳宗元文,大中、咸通间才名颇著。然因家贫不达,作诗多寓讥讪,每为权贵嫉忌,故屡举进士不第。乾符时,福建观察使韦岫爱其才,拟招为婿而不果。广明元年,黄巢攻克长安后,鹏避地游荆襄,后南归。中和时,客死扬州。鹏工诗,以文章称。时闵廷言文格高绝,鹏与之齐名。其诗诗思清丽,内容时有讥讪权贵,愤世疾俗者。《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著录《来鹏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记《来鹏集》一卷。《全唐诗》卷六四二编其诗为一卷,《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三补有残诗,《续拾》卷三三亦补收诗
廖润鸿,约生于1874年前后,卒年不详。清针灸学家。字逵宾。湖南渌江(今醴陵)人。博学。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明师授《针灸集成》,读之豁然有得。遂参以《医宗金鉴》,考订其穴法,勘正其讹误,并按穴亲验,终得其法。为便记诵,又以五言韵编成《考正周身穴法歌》,附刊于《针灸集成》 之后,同时梓行。
李学川,字三源,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人,是清代针灸名医。李学川擅长用针灸。但是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逐渐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李学川因而感慨当时轻视针灸的社会风气,认为“今医独视方药,视针灸为小技而忽诸”。所以意欲通方药、针灸两家之界限,提出针灸与方药可以左右逢源,才能使得医者在临证时能够更加全面诊治,经40余年的努力,于1815年(嘉庆二十年)撰成《针灸逢源》一书,为清代针灸佳著。《针灸逢源》是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之后又一部内容较为完备,而又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针灸专著,与明代的同类针灸专著相比,总体内容上与《针灸大成》相类似,但编排取舍更为精审,其所摘引《内经》原文注释详明,在
刘应时,宋代诗人,字良佐,号颐庵居士,四明慈溪(今属浙江)人。名儒刘继宽之子,生平经历不详。有《颐庵居士集》二卷。范大成深赏其诗,《闻范至能匄祠》有“酷爱新诗成异遇,每于广坐语诸儒”之句。陆游序其诗,举“颇识造物意,长容吾辈闲”、“日晏犹便睡,犬鸣知有人”、“世事不复问,旧书时一看”、“一夜催花雨,数家邻水村”、“青山空解供望眼,浊酒不能浇别愁”、“觅句忍饥贫亦乐,钞书得味老何伤”之句,谓为“卓然自得”。盖谓锤炼之极,出以自然,无做作之迹。杨万里亦序其诗,赞其“睡魔正与诗魔战,窗外一声婆饼焦”信手拈来、颇涉粗犷之句。盖陆、杨作诗,风格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同。全面权衡,其诗“虽格力稍薄,不
李延兴,元代诗文家。字继本。东安(今河北安次)人,元初古籍北平(今北京)。少以诗名。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登进士第,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以中原战乱,遂隐居不仕。河朔学者,多从之学,以师道尊于北方。入明后,多次主持县邑之学,其自述云“洪武乙卯(1375),典邑校于涞”,“戊午(1378)夏,永清刘宰招致,摄其乡学”(转引自《列朝诗集小传》)。集中有代雄县知县所草《祷雨文》,署洪武二十八年(1395),可知洪武(1368—1398)后期延兴仍在世。明初诗人集中在大江南北,淮河以北很少有以诗名世者,延兴为一例外。延兴虽已食明朝俸禄为明之学官,然其上代在元朝累世富显,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入
黎民表(公元1515年~1581年),明诗文作家。字惟敬,自号瑶石山人。从化(今属广东)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除翰林院孔目,转吏部司务。执政知其能文,用为制敕房中书,供事内阁。出为南兵部车驾员外,迁为河南布政使参议。致仕卒。以诗擅名于岭南,王世贞将其列入后五子之首。其诗甚多游览之作。有的表现其乐山乐水的情怀如《出郭一里望白云山》:“弥弥清露溥,英英白云上。旭日熹阳崖,暄气散林莽。栈道既萦纡,窥川亦沆。千吕气多奇,建大影殊状。陟云脸已捐,览胜心逾壮。玄圃非冥设,丹丘岂外象。顾矫凌风翼,永恣山水赏。"有的寄寓着吊古伤今之情,在《虞翻宅》里,诗人对住宅前后进行一番叙述、渲染之后,发出“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