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若璩(1636-1704年)清学者、语文考据学家。字百诗,又字玚次,号潜邱。山西太原人。寓居陕西山阳。年幼时反应迟钝,“读书千遍不能熟”。但为学刻苦,日夜攻读,学业大进。后补学官。曾协助编《大清一统志》。 阎若璩善于发现问题,长于考证。遇有疑问,必求根底。欲有发明,必求依据。二十岁时,怀疑古文《尚书》是伪作,潜心研究三十年,著《古文尚书疏证》八卷,辨正古文《尚书》共一百二十八条,确证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是伪作,在经学、小学上是一大发现,也开了后世学者敢于怀疑经典的端绪。 阎若璩精通地理学,山川形势,州郡沿革都十分清楚。著《四书释地》一卷,又作续编,共六卷。对经文、人名、
尤怡(公元1650-1749),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今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家。生活于康、乾年间,约与叶天士、徐大椿等人同时。年轻时因家境中落曾于寺院中卖字谋生,能诗善文,和著名文人沈德潜等有交往。后改业医,医术高超而不求世人闻知,晚年隐居在浙江花溪以著书自娱。 尤氏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很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是研究张仲景学说中有影响的著述。他对同时代医家柯琴多有继承发挥,提出了“六经皆能自受风寒”的观点。世以《伤寒贯珠集》与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并重。后世医家对尤氏的评价虽褒扬程度不同,但对其一生勤勉,在医学一途上用心刻苦、撰述丰富都交口称赞。这种精神
余邵鱼,明代通俗小说作家。字畏斋。建阳(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从余象斗呼其为“先族叔翁”看来,他约生活在明嘉靖、隆庆年间(约公元1566年前后在世)。约明世宗嘉靖末前后出世。他著有通俗小说《列国志传》,原刊本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后有万历年间2种刻本,一为8卷本,全名《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传》。书前有余象斗序;一为12卷本,全名《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陈继儒为之序。自冯梦龙《新列国志》行,此书遂废。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字畏斋)撰《列国志传》,以武王伐纣的故事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冯梦龙加以改编,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
杨仪(1488~约1560)明常熟人。字梦羽,号五川、五川居士、七桧山人等,自署华阴世家。杨舫子。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十二年任礼部仪制司主事,迁精膳司员外郎,文行为尚书夏言雅重。十五年外任四川佥事,夏言奏留佐部务。夏言为首辅,荐迁礼部郎中,代草章奏,考证补订太常乐纂成《乐书》。转兵部车驾司郎中。二十一年升山东副使、霸州兵备,列夏言党,翌年被劾革职。爱读《史记》《汉书》,好与山僧野老纵论往昔,褒扬忠义。二十四年撰《安庆镇平寇记》,寻撰《金姬传》。四十二年撰传奇小说《保孤记》,为夏言鸣冤。斥责乡宦钱籍骄奢为盗贼,忿钱籍诬其子杀人,抑郁而卒。崇祀吴郡名贤。工诗文词曲及小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金代大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鲜卑人,祖系出自拓跋魏,北孝文帝时改姓为元。远祖唐代诗人元结。世居汝州鲁山(在今河南省)。元好问高祖元谊在北宋徽宗时任忻州神武军使,遂定居秀容。曾祖元春任北宋州团练使。祖父元滋善仕于金,为铜山令。父元德明累举不第,隐逸著述,有《东岩集》(今佚)。好问襁褓中过继给叔父元格,自幼随元格宦游各地,历览山川风物。好问幼聪慧,七岁能诗,从师路铎、郝天挺。大安三年(1211),蒙军攻金,金东京(辽阳府)陷,中都(大兴府)被围。贞祐二年(1214),秀容城破,元好问携家避难福昌三乡(今河南宜阳
俞彦,生卒年月不详,约公元一六一五年前后在世。明代文学家。字仲茅,一字容自。上元(江苏南京)人。万历二十年(1592),与何栋如、顾起元在里结文社。万历二十九(1601)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历员外郎,迁光禄少卿,谪夷陵知州,迁兵部主事。归里卒。崇祯十四年(1641)他刻印《俞氏爰园印薮》,卒年当在其后。他善写乐府诗,如其《卖儿谣》:“长者子,与我麋,盈数升,携儿归。儿别母,抱儿啼,出门去,牵父衣。母先绝,父斯须,死亦不恶,君不见官府催租烈于火,今年不死饥,明年催租来杀我。”这首诗正是万历四十四年他北上任职途中据所见而作,富有社会现实意义。他善词,尤工小令。词风雅淡,如[长相思]云:“折花枝
允禄(1695—1767),全名:爱新觉罗·胤禄。玄烨第十六子,顺懿密妃王氏所生,与允禑同母兄弟。康熙末年,命掌内务府。雍正元年 (1723),博果铎(皇太极孙)卒而无子,奉命继嗣为后,承袭庄亲王爵。历官正蓝旗汉军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正黄旗满洲都统。乾隆元年(1736),任总理事务大臣,兼管工部事务,食亲王双俸。二年,奖其总理事务的业绩,加封为镇国公。不久,犯事夺爵,仍厚与田宅。四年,坐与允礽子弘皙往来“诡秘”,停双俸,罢都统。七年,管乐部。一生精数学,通乐律,承父玄烨指授,参与修《数理精蕴》。充算法馆总裁、玉牒馆总裁。掌乐部期间,革新礼乐,提出藉田礼毕所奏《雨旸时若》、《五谷丰登》、《
杨时乔(1531—1609),明学者。字宜迁,号止庵,江西信州上饶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榷税杭州,隆庆元年(1567年)上“三几九弊三势疏”,陈时政要务,切中时弊要害,中外传诵,升礼部员外郎。万历癸卯(1603年),升吏部右侍郎,寻转左,署部事。乙巳(1605年),大计京朝官,秉铨凡五年。诏赠吏部尚书,谥端洁。天启年间(1621-1627年),阉臣魏忠贤专权,大肆残害所谓的东林党人,因杨时乔曾荐举的邹元标等人也被列入东林党,所以追夺了时乔的封赠与谥号。崇祯元年(1628年),阉党被捕后,杨时乔的封赠与谥号方被恢复。杨时乔仕于嘉、隆、万三朝,为明代名臣,其忠信著
叶向高(1559年9月1日-1627年10月7日)明神宗、熹宗时内阁首辅。字进卿,号台山,福清(今属福建)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编修,历迁南京国子司业、左中允。二十六年,任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后擢南京礼部、吏部右侍郎。多次上书反对矿监、税监。在《续忧危竑议》妖书事件中,沈一贯欲兴大狱,他致书力谏。一贯不悦,因此滞官南京九年。三十五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神宗久不视朝,政事废弛,大臣、官吏长期缺额不补,上下阻隔如墙,又派宦官任矿监税使,为民祸害。他居相位,忧国奉公,善处大事。陈用人理财之策,力请补缺官,罢矿税,劝帝力行新政。神宗宠爱郑贵妃,在立太子朱常洛后,仍将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