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1909~1992)语言学家。1909年9月1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现为中华书局编审、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文物局咨询委员、华中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研究生专题讲座教授。四岁发蒙,十岁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属小学,之后入修业小学(高小)、修业中学、楚怡中学。中学未毕业,值大革命风暴前夕,到达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入本科中文系,从学于钱玄同、吴承仕、余嘉锡、黄节、陈垣等人,获益较多。而主要收获乃得自叔父杨树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至1930年间,北京地下党组织几乎全部破坏,与党失去联系,非常苦闷,开始注释《列子》,同正集释《吕氏春秋》的同班好友许维遹互相协助,
圆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俗姓骆,字无着。法名克勤。崇宁县(今成都郫县唐昌镇附近,北宋末年属彭州)人。先后弘法于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问法,并赐紫衣和“佛果禅师”之号,后又赐号“圆悟”,去世后谥号“真觉禅师”。 俗家姓骆,四川崇宁人氏。幼时即于妙寂院依自省法师出家,受具足戒之后,于成都依圆明法师学习经论。其后至五祖山,参谒法演禅师,蒙其印证,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二禅师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誉为丛林三杰。徽宗政和初年,圆悟克勤禅师来到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其谈论华严要旨、禅门宗趣;复受澧州刺史之请,驻锡夹山灵泉禅院。当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生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卒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著名医学家,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先世自皖迁苏,祖辈、父辈皆精于医道。 叶氏14岁丧父,于是跟着父亲的门人学医。他聪颖过人,很快便超过了老师,加之在医艺上不断精益求精,“自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因而终成一代大家。 叶氏在医理上,主遵张仲景,能师古而不泥古,亦能采纳民间单方、验方。温病学说方面,总体构架源于仲景之说而辅以刘完素之论。杂证则综合孙思邈、李杲、朱震亨、张景岳、喻昌诸家,并有所发挥。他一生致力于临床工作,救
袁宏(约328年—约376年)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年不详,晋孝武帝太元(376—396)初卒,年四十九岁。少孤贫,以运租自业。有逸才,文章绝美。 初入仕,谢尚引为参军,累迁大司马桓温府纪室。桓温很看重他的才思敏捷,使专综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顷刻间便成七纸,非常可观。后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袁宏性格强正亮直,虽被桓温礼遇,但每于辩理,从不阿屈,所以往往得不到升迁。他享有“一时文宗”(《晋书·袁宏传》)之誉,文章驰誉当时。所作《东征赋》盛名一时。 从桓温北伐时,又曾作有《北征赋》,亦负一时之名。二赋熔叙事、抒情于一炉,辞意婉曲,文笔清丽。诗以《咏史》诗见称
一然(1206-1289)高丽中期的史学家、散文家、名僧。俗名金见明,字一然,初字晦然,号无极、睦奄。出生于庆尚北道章山郡庆山。9岁时在海阳无量寺出家。1227年僧科及第。1237年为三重大师。1246年为禅师。1259年为大禅师。1261年入京都,为禅月寺主持。1268年在云海寺主持大藏经落成会,为盟主。1277年为云门寺主持。1281年为国王讲经。1283年推为僧侣中最高位国尊,授为圆经冲照。深受元宗和忠烈王的赏识。1289年设于麟角寺。他的塔与碑在麟角寺,行政碑在云门寺。他的著作《三国遗事》是现存的重要古籍之一,载有三国(新罗、高句丽、百济)和三国以前的不少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包括古
杨继洲(1552—1620),名济时,以字行,西安(今衢县)人。世代从医,祖父杨益为明朝太医院御医,著《集验医方》刊行于世。父亦业医。家藏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极富。因科举屡挫,弃而潜心攻医书,研医术,卓然有悟,尤擅针灸。治病常一针、二灸、三服药,有神效。收单穴51、双穴308,共359穴位。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楚王府良医、太医院御医,行医46年,名扬朝野。 搜集历代针灸文献,取材于《素问》、《难经》要旨,结合实践,以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编著《针灸大成》10卷。对针道源流、周身经穴及制针法、补泻手法、治症总要等均有论述。主张“病以人殊,治以疾异”、“治法应乎人,不因
尤袤[ mào ](1127年4月2日—1194年)字延之,自号遂初居士,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为泰兴令。孝宗乾道七年(1171),为秘书丞。乾道八年,为著作郎,乾道九年,知台州。为江东提举常平,迁江西漕兼知隆兴府。为江东提刑。淳熙十一年(1184),为枢密院检详文字。淳熙十二年,为右司郎中。淳熙十三年,为左司郎中。淳熙十四年,为太常少卿。淳熙十五年,为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侍讲,旋为中书舍人。次年,罢职。光宗绍熙元年(1190),起知婺州,改太平州。绍熙三年,为给事中,兼侍讲,旋兼侍读。绍熙四年,为礼部尚书。次年卒,谥文简。有《遂初小稿》,已久佚。今所传
延一(999—1072),号妙济大师。五台山大华严寺坛长,住真容院。日僧成寻于熙宁五年(1072)十一月二十八日至五台山,曾拜谒延一,时延一已七十四岁,见《参天台五台山记》。嘉祐四年(1060)著《广清凉传》,历时三月,次年正月刻印。
颜师古(581年-645年)唐经学家。名籀,以字行(《新唐书》本传作“字籀”)。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师古少传家学,博览群书,尤精训诂,善属文。隋仁寿中,任安养尉,后免官回家,授徒讲学。直至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入关中,方授为朝散大夫,累迁中书舍人,专典皇帝诏敕。太宗即位,擢拜中书侍郎。贞观三年(629)受秘书监魏征荐举,预修《隋书》。次年,太宗以经籍流传久远,文字讹谬很多,令师古与孔颖达等人整理五经,师古对五经文字多所订正,成《五经定本》。是书既成,“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是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旧唐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