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佐(约公元770年—850年),唐代小说家。字颛蒙。陇西(今甘肃省东南)人。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反罢职,淹留于苏州、常州一带。李公佐与白行简有交往,曾怂恿其写《李娃传》。其所作传奇小说今存有《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庐江冯媪传》和 《古岳渎经》。《南柯太守传》为其名作,传中写游侠淳于棼,家住广陵郡东,宅南有古槐一株。一日,淳于棼醉归,昏然入梦,随二紫衣使者入“大槐安国”,招为驸马, 又出为南柯太守,守郡二十载,颇有政绩,受国王宠任,赐爵位, 居台辅, 生五男二女,一门荣耀无比。后出战檀罗国军,大败,公主薨。又因其威福日盛,国王疑忌,终被遣回故里。觉起,斜阳未落,
李克,战国初政治家。《韩诗外传》作“里克”。与吴起、西门豹同时,曾为中山君相。认为治国的原则应该是“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说苑·政理》)。史载魏文侯曾问他魏成子和翟璜谁可以为相?他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史记·魏世家》)魏文侯便根据他提出的标准确定魏成子为相。魏武侯曾问他吴国为什么会亡?他说:“骤战而骤胜。”因为“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吕氏春秋·适威》)。看到了屡战屡胜中包含有走向自己反面的因素。《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
梁玉瑜,清官吏。名特岩。广东茂名人。曾任新疆镇迪道太守。家传医学已二百余年,故亦精通医学.治病喜用寒凉,善舌诊,批评时医之滥用温补,甚至称陈修园之书为“炮烙之刑”,颇有矫枉过正之辞。言咯血之因有偶然硬伤、阳火偏亢、阴虚火旺,分别用通血法、泻火法、滋阴法治之。光绪十九年(1893年),治愈陶保廉之疾。陶素好岐黄,遂相与论医。陶氏持四川万县王文选所刻《活人心法》中之《舌鉴》相与问难。梁谓此书与其家传之术迥异,乃辨其谬而正其偏,论舌一百四十九种,纂为《舌鉴辨正》两卷(1894年)。又纂《医学答问》,录梁、陶之医论,由陶氏录刊于1895年。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一书。书中搜集唐朝元和以后的五言律诗,分辨体格,奉张籍、贾岛为主,朱庆余、李洞以下为客。他认为中晚唐近体诗可大略分为两派,一派以张籍为代表,天然明丽;一派以贾岛为代表,力求险奥,两派各有所长。又认为中晚唐诗得盛唐之精髓,而无宋人之流弊。他的诗论在当时可谓独标宗旨,在其家乡一带影响很大。他的创作兼有张籍、贾岛两派之长,苦思而不见痕迹,用力而归于自然。尤以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生卒年待考。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荆州人。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应楚昭王之邀来楚国,会见老莱子,请教如何辅助国君。老莱子要孔子改变那种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表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忘却善恶、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其言论在战国时期多为各国策士征引。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长期隐居山林。楚惠王十年(前479),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世乱,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著席,衣缊食薮,垦山播种”。楚惠王曾亲自驾车前往蒙山迎接老莱子出任官职,辅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衡阳(今属湖南)人。少颖异,锐于学,沉酣经史,旁引曲取,备为浩博。淳熙十一年进士,调岳州马陵尉。到官数月,太夫人病,乞归养亲。告满,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任。郡守刘清之欲补图志,行之为规创凡例,网罗遗佚,上下千载,纠剔妄谬,参核异同。淳熙十六年,书成而卒,年五十三。行之于书无所不通,而尤深于义理。于文无所不工,而尤长于咏吟。其文屏除藻绘,备求质朴,词意笃实,切近事理,四六表启尤为流丽。其子廖谦辑遗著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省斋集》十卷,有《四库全书》本。《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省斋诗馀》一卷,有明抄本、《彊
李光暎(?-1736)一名光映,字子中,又字组江,号叠庵,自署观妙主人,嘉兴梅里(今王店)人。金石学家。李奇昌、李三才、李四维父,李知敬、李壬祖父。好藏书,尤喜金石,收藏甚富。曾得朱彝尊所藏金石刻,延同里金介复佐其辑录,姐婿王藉渠为之缮写,遂辑集诸家之论成《观妙斋金石文考略》16卷,金介复为序。室名“茹古阁”。见倪禹功《嘉秀藏家集录》,《两浙著述考》薄录考金石类。
刘岳申(1260~?),元代文学家。字高仲,号申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早年师事聂心远,并受到刘辰翁的推许。以工于古文、行文简约峻洁受知于时,与同郡龙仁夫、刘诜齐名。吴澄曾推荐他出任辽阳儒学副提举,未就职。他曾出任永丰县学教职,后来以泰和州州判致仕。卒年不详。他的文章失散颇多,后由门人萧洵辑刊为《申斋集》15卷,并由李祁作序。《申斋集》原刊本久已不传,现存《申斋集》善本主要是清抄本。《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文说:“岳申文宗法韩苏,故其气骨遒上,无南宋卑冗之习”,“集中碑志之作居什之四五,尤可据以考证史实”。
刘一止(1078~1161),字行简,号苕溪,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宣和三年进士及第,监秀州都酒务,为越州教授。参知政事李邴举荐,建炎中,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绍兴初,试馆职,除秘书省校书郎。迁监察御史,起居郎,以言事罢,主管台州崇道观。三年,召为祠部员外郎、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复召为秘书少监,擢中书舍人兼侍讲,迁给事中。以秦桧所忌,复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久之,除秘阁修撰。十五年,复夺修撰之职。二十三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三。博学能文,其文章“推本经术,出入韩、柳,不效世俗纤巧刻琢,虽演迤宏博而关键严备”(《行状》)。擅长制诰,文句丽而不俳,如《颜鲁公远孙师
陆侃如(1903年11月26日-1978年12月1日),古典文学研究家。字衔庐。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1920年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次年刚刚20岁即出版了《屈原》一书(上海东亚图书馆),发表了《宋玉评传》(《小说月刊》,第17卷号外)。1925年又完成了《乐府古辞考》,还在《努力周报》、《学灯》、《晨报副刊》、《国闻丛刊》等报刊上发表了《宋玉赋考》、《屈原生卒考证》等学术论文10多篇,并同时开始《中国诗史》的写作,崭露才华。192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随即到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同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1930年,出版了《中国诗史》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