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麟(1474—1561),明代诗文作家。字元瑞,一字子振,号南坦。上元(江苏南京)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尝录囚于畿内,平反390余人。正德初,进郎中。后出为绍兴知府,因忤刘瑾,罢为民。寓居湖州,与吴琬、施侃、孙一元、龙霓结苕溪社,号为“苕溪五隐”。刘瑾被诛,起补西安,累官至云南按察使,谢病归。嘉清初,召拜太仆卿,迁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不久,再次引疾归。又起为大理卿,擢工部尚书,为朝廷惜财谨费,仅逾年而罢。归隐湖州后,赋诗自娱。晚好楼居,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文徵明绘图遗之。年88岁而卒。谥清惠。著有《刘清惠集》12卷。其诗作,意境清
李用粹(1662-1722),明末清初医学家。字修之,号惺菴,原籍浙江鄞县。其父李赞化,明末崇祯(1628~1644年)间为中书舍人,兼工医学。侨居上海,后世遂为上海人。用粹自幼得家传,又精心研究《灵枢》、《素问》,博览医书,细加比较,深入地探求诸书理论渊源,所以精通诊脉、处方,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疾病,疗效甚佳。他曾说:“书以载道,非博无由考其详; 学以穷理,非约不能操其要。”因此治学注重由博返约。他认为古人立说,虽貌似不同,但并不相悖,而是相互补充,于是汇取各家之长,删繁存要,编成《证治汇补》十卷(1687年)。该书详于辨症审治,繁简得当,比较受后世习医者的欢迎(参见“《证治汇补》”条)
陆锦燧,晚清民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叔岳,一字楚善,号晋笙、䱐溪。陆方石族弟。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长洲举人。上海求志书院春季课案为经学一等。二十七年授福建崇安知县,调署安溪。三十二年革职。1915年考授山东济阳县知事,称名宦。寓居上海行医有盛誉,擅治内科、时疫,与张锡纯、杨如侯、刘蔚楚齐名,被誉为“医林四大家”。1926年被上海医界春秋社聘为顾问。学得陆润庠、陆世庆指授。精医学,深究医理,贯通诸家,治学勤谨。方药因病而施,注重简、验、便、廉,切于实用。曾将己著《外候答问》《景景医话》及子陆培初《病症辨异》、陆培良《用药禁忌书》,女陆咏媞《要药选》等,刊为《䱐溪陆氏医述十五种》。另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江阴(今属江苏)人。幼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南宋咸淳六年(1270)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江阴城东,学者称为“墙东先生”。延祐初恢复科举,主管部门强使之就试,一再中乡试,均以老疾不应征召,不赴礼部试。泰定、天历间应聘设教于容山。卒年八十五。陆文圭博通经史百家,为文融汇贯通,尤精于地理考核。有诗文集《墙东类稿》二十卷,久已亡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出陆文圭诗词文诸体作品,仍按原书编成《墙东类稿》二十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自《永乐大典》残帙中补辑出陆文圭诗七首。其词清人王鹏运辑为《墙东诗馀》,刊入《四印斋汇刻宋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十五岁通“五经”。二十岁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授长安尉,迁监察御史、给事中。忤武后旨,出为润州司马。后诏为凤阁舍人。圣历初,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转成均祭酒,领修《三教珠英》。中宗即位,贬为通州刺史。数月后召回,授礼部侍郎,封赞皇县男。未几,迁礼部尚书,进封县公。神龙二年为中书令。景龙二年,加修文馆大学士。三年虽罢中书令,仍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即位,贬为怀州刺史。玄宗立,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卒。峤为武后及中宗朝四位大学士之一,文学声名卓著,所作多为时人传诵。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汾阴行》最为脍炙人口,唐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1891年8月13日生。1908年入广西陆军小学第三期。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广西陆军小学改为陆军速成学堂,被编为第二队步科。1913年秋毕业后,进南宁将校讲习所,曾任见习官、队附。1915年春应聘在桂林省模范小学任高级班军训教官。同年12月入林虎为总司令的护国军第六军,参加护国讨袁战争,任排长。此后又先后参加了讨伐龙济光、护法战争、粤桂战争。历任连长、营长、粤桂第一路边防军帮统、统领。1921年6月任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司令。1922年自任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1923年春,任广西陆军第五独立旅旅长,5
梁兰(1343~1410),明初诗人。泰和(今属江西)人。字庭秀,一字不移,号畦乐,梁潜、梁混之父。他未曾出仕,布衣终身。常与故人寻山水之乐。命酒赋诗,任意所适,于邑西柳溪之上,辟畦蔬,杂植花竹,引泉灌注,筑室其中,逍遥自得,作《畦乐诗》数篇,时时歌之。与杨士奇为亲家,士奇尝从之学诗,并为其编辑诗集。永乐八年(1410)卒,年六十八。著有《畦乐先生集》。他是陈谟弟子,诗风也是舂容尔雅,抒写自己远避尘世、乐居田园之情。如《西畦自适》:“守拙一圃间,衡从五亩余。艺麻在高丘,杂以果与蔬。春至百草生,趁晴聊荷锄。筋力岂不劳,芜秽亦已除。家人会知我,慰以酒满壶。偶坐斟酌之,日落西山隅。归来北窗下,我
罗国纲,清代医家。字振古,号整斋。湘乡人。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 (1715)。少颖慧,以童试第一人入泮,乡试屡荐未售,因督率诸弟奋志攻读,皆入庠序。因四弟国俊于乾隆三十四年 (1769) 中进士,敕封三代,他也被赠封为承德郎。少治举业时即好读医书,朝夕研求,意欲于世稍效一得于病患者; 后弃儒从医,笃志医学50余年。晚年优游杖履,披览医书,随境施方,无不奏效,患者多有以痼疾因其治愈而享高寿者。其治医学,辨析古说,服膺《内经》,执一御万,师古而不泥古,多有创见。临床辨证论治,兼集诸家,会群籍之精蕴,由博返约,以己生平之心得立论; 立方遣药,多自制新方,广集单方,治尚精一,用药平正。对脉治、治法、
李存(1281—1354) ,元学者。字明远,一字仲公。安仁(今属江西)人。学者称俟庵先生。年轻时仰慕古人,“谓无所不通之为大儒”(《宋元学案·静明宝峰学案》),因而博览天文、地理、医药、卜筮、道家、法家、佛学、诸名家之书。后从陈苑学陆学,“夙夜省察”,“惟日孜孜究明本心”(同上书)。从其学者满斋舍。恪守仁义道德,事亲以孝,抚其亡兄之子以慈,资其孀妹以及其孤。衣冠言笑不拘,谦恭和易,与物无竞,为周围人所敬。重视封建道德的作用,反对申、韩法家思想和黄、老之学。恪守仁义道德,对当时的道德风气衰败十分不满:“人心积衰,风俗大坏。父诈其子,夫欺其妻,……人亦失其所以为人,举安之而弗悟其非,则是兽之
霁仑超永,明末临济宗僧。生卒年不详。浙江携李人,俗姓姚,号霁仑。幼习儒学,及长,遇崇祯末年兵变,几死复生,功名念澹,值一僧持金粟容语录有感,遂坚定出俗之念。顺治七年(1650)夏,礼嘉兴深云果剃发。同年秋,谒百愚净斯,其后历游天童山、径山、报恩寺,金粟寺。顺治九年春参福源之安田静,于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受印可。后住北京西山圣感寺,又于浙江平湖、上海、嘉兴、陕西等地诸刹弘化。康熙三十二年(1693)编五灯全书百二十卷,另著有深雪草堂集三十卷、法苑英华、读书随记、古今僧诗六十卷等。[五灯全书卷一○○]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