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谦(1219—1296) ,元代道家。大梁人,7岁以六经童子贡礼部。天兴二年(1233)金亡,蒙古朝廷遣使区别四民,优待僧道。李道谦本属儒流,亦改着道装,习老庄及道教内丹之学。蒙古乃马真后元年(1242)入关中,师从于善庆。宪宗元年(1251)任重阳宫提点。至元二年(1265)升任京北道门提点。至元九年(1272)被召入京,任诸路道教提举,旋即西返关中。至元十四年(1277),被安西王任命为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兼领重阳万寿宫,赐黄金冠法锦服,授“葆真大师”号。至元三十一年(1294),忽必烈赐号“玄明文靖天乐真人”。遗著有《筠溪集》《祖庭内传》《七真人年谱》《终南山记》《仙源录》等
李光坡(公元1651年-1723年),清初学者。字耜卿。福建安溪人。李光地弟。少受学于家庭,宗尚宋儒及乡先生正《蒙引》、《存疑》诸书。弱冠为诸生,次第讲治《十三经》、濂、洛、关、闽书,旁及子、史。质不甚敏,以勤苦致熟。论学主程、朱,论《易》主邵雍,兼取杨雄《太玄》,以为雄僭经虽有罪,而存《易》则有功。于是发明义理,以阐大义。壮年专意《三礼》达四十年,以郑《注》为主,疏解简明,不蹈支离,亦不侈奥博,自成一家言。讥汉唐治礼;说理如梦。其论实能技是非之公心,扫门户之私见。后入都与兄光地讲贯,著《性论》三篇,辩论理气先后动静,以订近儒之差。及归,光地贻诗说:“后生茂起须家法,我老楼迟望子传”(《清
龙树,亦作“龙猛”、“龙胜”,音译“那伽阏刺树那”、“那伽阿周陀那”。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据《龙树菩萨传》、《付法藏因缘传》卷五等,为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自幼“诵四韦陀(即‘四吠陀’)典各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并领解其义。青年时即为著名婆罗门教学者,“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曾学“隐身”术行奸,后皈依佛教,先学小乘,精通三藏。入雪山佛塔,遇一老比丘授大乘经典,后周游诸国,更求他经。与“外道”辩论,皆获胜利。传说曾入海受“大龙菩萨”赠“方等深奥经典,无上妙法”,确立并系统阐述了中观理论。时南天竺王信奉婆罗门教,攻击佛法。龙树前往教化,使之放弃婆罗门教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入大学时改名玉堂,又改名语堂。1895年10月10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于福建龙溪板仔村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六岁在本村从师启蒙,十岁入鼓浪屿一所基督教教会办的小学就读。越三年,免费入厦门寻源书院(教会旧制中学)读书。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使林语堂从童年时代起就成为一个热忱的基督教徒。1912年秋,林语堂中学毕业后,到上海入圣约翰大学文科学习。这是一所美国基督教教会办的学校。在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中,他除了学习一些中外语文、历史等课程外,还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当时的美籍校长卜舫济
李先芳(1510~1594年),字伯承,号北山。濮州(今山东濮县)人。年十六,美如冠玉,会选良家子尚公主,名在籍中,寻罢归。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除新喻知县。征授户部主事,改刑部,历郎中。再改尚宝司丞,进少卿。因傲睨御史,后被外贬为亳州同知。在任上,又奴视僚属,罢归。家故多赀,壮年罢官后,又精于计算,家益起。于是,大构园亭,广蓄声伎,优游林下,享文酒声伎之奉四十馀年,年八十四岁而卒。其诗风和粹淡雅,从《夜渡清江》可见其一斑:“闻橹那能睡,倒衣时扣舷。虫声悲野草,渔网集潭烟。江涨晚来急,月明秋可怜。一为山县吏,夜夜带星还。”但其诗缺乏风骨,缺少研炼,也少诗味,其未能进入七子之列
罗伦(1431—1478),明代诗文作家。字应魁,改字彝正,号一峰。永丰(江西广丰)人。家贫好学,樵牧挟书,讽诵不辍。成化二年(1466)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擢进士第一,授修撰。大学士李贤遭丧夺情,伦诣李贤处沮之,不听,乃上疏极论,贬为福建市舶司提举。李贤卒后,复官。后改南京,居2年,引疾归,遂不复出。为人刚正,严于律己。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解以覆之。谥文毅。黄宗羲认为其文“刚毅之气,形于笔端,芒寒色正”(《明文授读》)。《益庵记》以“求益于利者之市,求益于名者之朝”来对比说明“求益于道者”应“求诸已”。而求益于己就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风烈而雷迅,迁善犹风,改过犹雷”。文
卢若腾(1598 年-1664年),字闲之,一字海运,号牧洲,明末福建同安浯洲贤厝(今金门)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崇祯丙子举人,庚辰进士,为南明忠臣。卢若腾系长泰县青阳村明代监察御史卢经之孙。据《青阳范阳卢氏族谱》记载:“六世祖桥权:字经,号得一。七世祖火翟善、火翟道、火翟文乃巡按桥权之子,火翟善居杜桥,繁衍现在杜桥、香港、印尼等裔孙。火翟道分支金门,生子若腾中举兵部尚书。” 卢若腾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曾追随鲁王、桂王与郑成功抗清。据连横撰写的《台湾通史(卷二十九[列传]一[诸老列传])》记载:卢若腾,1640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
李流谦(约公元1147年前后在世),字无变,号澹斋,绵竹(今属四川)人,李良臣子。幼敏悟绝人,读书好学,为时辈所称。屡试不第,以荫补将仕郎,调成都府灵泉县尉,徙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抚蜀中,辟为幕属。赴临安,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乞补外,除通判潼川府。淳熙三年卒,年五十四。流谦以文学知名,所作诗文笔力峭劲,不以雕凿为工,喻汝砺谓其诗近晚唐之作,虽然内容稍嫌狭窄,时或伤浅俚,但不失为宋初一家(《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其诗如《月夜泛舟》、《峡中赋百韵》写蜀中山水,气势恢宏;《虱叹》、《鸡冠》、《悯农》诸篇也深含寄寓。又尝采唐以来诗歌佳句,分类编集为《诗林集奇》。著有《澹斋集》八十九卷,由其子李廉
李吕(1122—1198),字滨老,一字东老,邵武军光泽(今属福建)人。早岁应科试不第,年四十即弃科举,恬退力学,家族雍睦。尝立社仓,朱熹为作记,叹其负经济之才,老而不遇。庆元四年以疾终,年七十七。为人“端庄自重,记诵过人”。诗文“虽多近朴直,少波澜回复之趣,不能成家,然明白坦易,往往有关于劝戒”,故朱熹称其文“有补于世教”(《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词多写日常生活,时有情语,如《鹧鸪天·寄情》设想闺中人寂寞孤独之情状,《沁园春·叹老》对比少年豪气与晚年愁病,皆真切动人。《调笑令》五首分别从笑、饮、坐、博、歌等角度写歌女之意态神情,颇有五代花间馀韵。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周必大《李滨老墓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