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椅(1214—1292),字子远,号涧谷,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以词赋知名,捐金结客,驰名江湖。后尽弃旧习,徒步百里,请益于双峰饶鲁。年四十三登宝祐四年进士第,初教授江陵,改长沙教授。景定间,知信丰县,入为提辖榷院,久不迁,每有迁除,则为贾似道沮抑报罢。又见似道专权,遂为书极诋之。度宗崩,少主立,似道复专权,遂弃官去。道中见山川城邑,悲吟行歌,至于痛哭。德祐元年,似道兵败于芜湖,元兵下饶州,忧愤以卒。罗椅虽以理学自命,而以文章知名。谢枋得谓其诗宗江西诗派,继赵蕃、韩淲,为宋末盟主(《萧冰崖先生诗卷跋》)。词以“婉丽”见称(张德瀛《词征》卷五),《柳梢青》云:“何处消魂。初三夜月,第四桥春
林岊[jié],字仲山,号苍林子,福州长乐区潭头镇沙堤人,林慎思十二世孙。宋代经学家。少颖悟勤奋好学。六岁诵诗书,八岁通九经,九岁赴京,中奇童科。绍熙元年(1190)特奏名。嘉定中出守全册,重视教育,重建清湘书院,常与诸生讲明正字。与魏了翁交好。在郡九年,多惠政,郡人祀之柳宗之庙。其学通经,长于《毛诗》,著有《毛诗讲义》十二卷(现存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说以遵守前人,阐发古义为主。
陆玑[jī],三国吴训诂学家。《崇文总目》云:“世或以‘玑’为‘机’,非也。机本不治《诗》,应以‘玑’为正。”字元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太子中庶子、乌程(今浙江吴兴)令。事迹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以去古未远,于诗人所咏诸物今昔异名者,尚能得其梗概,故孔颖达《毛诗正义》全据此书,清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亦多据以考正诸说。其书重要注疏有明人毛晋《毛诗陆疏广要》二卷,清人焦循《陆氏毛诗疏考证》一卷,赵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校正》二卷,丁晏《毛诗陆疏校正》二卷。
李通玄,唐代居士,华严学者。李唐王室后裔,卒于开元十八年(730)三月二十八日。据《宋高僧传》卷二二,《佛祖统纪》卷二九、卷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七,《李通玄长者行状》,《释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主李长者事迹》等载,世称“李长者”,传为唐王宗室后裔,沧州(今属河北)人。一说北京(今山西太原)人。青年时精通儒学,四十岁后专研佛典。在武则天时期倾心《华严经》,广搜诸家著疏,感到“经文浩博,义疏多家,惜哉后学,寻文不暇,岂更修行”(照明《华严经决疑论序》)。值八十《华严》译出,专心钻研。开元七年(719),携带新译经到太原孟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一作
李琪,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孟开,一作梦开,别字开伯。李弥逊孙,李珏弟,李韶叔,楼钥弟子。庆元二年(1196年)上舍魁决科成进士。开禧三年(1207年)任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国子学录。嘉定五年(1212年)以镇江府通判知邵武军。八年提举浙东常平,九年兼权本路提刑。十年除礼部员外郎。十一年奏请令太常将庆元元年(1195年)以后典礼编纂成书。十二年任国子司业兼玉牒所检讨官。曾任庐山白鹿洞书院教授,建光风霁月亭。工诗文。学精《春秋》,推明尊王贱霸、华夷大义尤为深切,以爱国自强意在鉴戒,著有《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三卷,每国纪后有序论,书成于嘉定四年。《全宋诗》卷二八○五录其诗二首。文收入《全宋文
刘盛亚(1915~1960),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教授。笔名SY。生于四川重庆。少年时代即热爱文艺,中学时期写有以艺人悲惨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白的笑》,于1935年发表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季刊》上,从此与进步文学界接触和交往。同年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留学,于1938年回国参加进步的文化救亡活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和文协总会刊物《抗战文艺》上发表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卐字旗下》和《小母亲》等文艺作品。1938年至1940年,与周文在成都创办《文艺后方》周刊,任编辑,并负责发行,发表大量进步作家的作品。其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理事,并担任文协四川分会理事、成都中苏友协理事,在周
林文俊(1427—1536)字汝英,号方斋,(明)莆田县兴福里长城(现北高镇长城村)人,为“忠义林家”后裔。明正德六年(1511)登进士第,改庶吉士,授编修,擢春坊善赞。他曾两次主持会试,一度主持武试,精心阅卷,选拔贤才,所得人材称最盛。嘉靖九年(1530)南京国子监祭酒出缺,三次人选皆不合皇帝意。后以文俊荐之,帝准。命校《二十史》,数月即告竣。嘉靖十一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兼经筵讲官;十三年升南京礼部侍郎;次年改吏部侍郎,代行尚书职。嘉靖十五年病疽不治,卒后明皇帝特谥“文修”赐葬、赐祭。其文章醇雅隽永,诗亦从容恬适,文如其人。著有《方斋存稿》十卷,收入《四库全书》。生平事迹见《国朝献征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80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自号种春子,又号方是闲居士,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子翚孙,玭子。青紫满家,应得一官,而廉静退托,志在四方,足迹半九州,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嘉泰四年返乡里,年未五十,移家于南山之下,引泉植竹,造亭立馆,取其最宏敞者,扁曰方是闲堂。日与宾客饮,饮醉吟诗,诗成更饮,常至达旦。自六经诸子、史传百家之书、天文地理经纬之学、古今文集、医药方技,莫不研究。其人天资秀发,发而为诗,沉浸郁。少作《梅花》诗,有“清香贯鼻风传信,瘦景横窗月乌真”之句,朱熹见而奇之。其后日煅月炼,愈久愈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