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廷瑶,字青书,又字雪庐,生卒年不详,贵州贵筑洪边里北衙(今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北衙)人。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嘉庆五年(1800年),因“抚”平马场苗民反(一说广顺青苗),恩尝六品顶戴。嘉庆六年(1801年)大挑一等,奉旨加一等,以通判用。嘉庆七年,选授安徽庐州,后历官安徽庐州凤阳通判,摺凤阳同知、平乐知府。调广东肇庆、广州府,署肇罗道。广东巡抚董教增、按察司明山以其为官谨慎,判案公正,联名向两广总督力荐,破格提拔他为广州知府。道光七年(1827年)致仕。 在清代中后期,高廷瑶曾以“漱狱详慎,多所平反”而“政声颇著”,被誉为“嘉、道间循吏冠”,其宦迹曾载入《贵州通志》。 高廷
龚鼎孳(1616年1月5日—1673年10月12日),清代文学家。字孝升,号芝麓。江南合肥(今属安徽)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兵科给事中。李自成起义军攻入京城,授直指使,巡视北城。清兵至,迎降,授吏科给事中,升太常寺少卿、左都御史。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由于龚鼎孳身居高位,而且惜才爱士,对困厄贫寒的名士常倾力相助,又由于他富有才气,诗、词、文无所不善,因此,他在文人中声望很高,时人把他与同是江南人的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实际上,他的文学成就与钱、吴远不相称。 龚鼎孳写诗,纯恃才气,遣词缛丽,用典富赡,可是往往剪裁不够,再加上他的诗歌多为宴饮酬酢之作,结果显得“
高文秀,东平(今属山东)人,曾为东平府学生员,早卒。都下人号为“小汉卿”。东平府学乃元宪宗二年(1252)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忠济创建,宪宗五年落成,生员多至百人,高文秀亦当在其中。由此推断其生活年代,约在公元1240——1290年之间。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自《(康熙)山阴县志》卷一八发现一做县尹之高文秀,认为此即元曲家高文秀。但钟嗣成直言其“早卒”,贾仲明为高氏所补吊词亦曰:“花营锦阵统干戈,谢管秦楼列舞歌,诗坛酒社闲谈嗑。编敷演,刘耍和。早年卒,不得登科。”可知高氏因早卒而很少做官之可能。高文秀亦为元杂剧之高产作家之一,今知其所作杂剧共三十二种,现存者四种:《须贾大夫谇范睢》、《刘玄德独赴
宫天挺,字大用,生卒年不详,大名开州(今河北大名县)人。《录鬼簿》卷下说他“历学宫,除钓台书院山长。为权豪所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卒于常州。”他写过六本杂剧,今存两种:《死生交范张鸡黍》、《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七里滩》剧,只存《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却无撰者名氏。贾本《录鬼簿》张国宾名下著录此剧。曹本《录鬼簿》、《今乐考证》与《曲录》等书于大用名下著录《严子陵钓鱼台》剧。据王国维《古今杂剧三十种叙录》考订,《七里滩》即《钓鱼台》剧,应是宫天挺作。《叙录》云:“各书均未著录,惟(曹本)《录鬼簿》宫大用所撰杂剧有《严子陵钓鱼台》。此剧文字,雄劲遒丽,有健鹘摩空之致,与《范张鸡黍》定山一手
谷子敬,名号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人。约生活于元末明初。元末曾官枢密院掾史,明洪武初,戍源州。其作品中有涉于明洪武二十四年事,可知其卒年当在此年之后。谷子敬多才多艺,明《周易》,通医道,口才捷利,乐府隐语,盛行于世。所作杂剧五种,其中《枕中记》、《闹阴司》、《借尸还魂》、《一门忠孝》皆佚,仅存《城南柳》一剧,据马致远《岳阳楼》改作。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评此剧:比较原作工致,场面实在写得很好,曲辞文采绮丽。但此剧并不蹈袭原作之辞,独自凝思,当可推为明初压卷之作。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推其曲为“昆山片玉”,并评曰:“其词理温润,如镠琳琅玕,可荐为郊庙之用,诚美物也。”谷子敬除杂剧外,尚
高茂卿,生卒年不详,今河北涿州市人。约洪武中前后在世。其作品仅存《翠红乡儿女两团圆》一种,见著于《录鬼簿续编》。此剧是武汉臣《老生儿》杂剧的改作本,与高茂卿约同时的杨文奎、杨景贤也分别作了一本《两团圆》,可见该剧题材在当时很受欢迎,而高剧得以流传,足见其有可取之处。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评此剧说:“《儿女团圆》比《老生儿》结构复杂。《老生儿》是叙一个家庭的波澜,《儿女团圆》是使两个家庭交错起来。……此剧写农村人情风俗,极有曲折波澜。事虽造作,可是连络得很好,一点儿也不觉得不自然,场面始终保持紧张,结构的巧妙,更凌驾《老生儿》。”
关汉卿(1219-1301年),号已斋叟,一作一斋叟,名不详,汉卿乃其字,大都(今北京)人。生于金朝末年,卒于元朝大德年间或稍后。关于其籍贯另有三种说法:《析津志》言其为“燕人”。《元史补遗》称之为“解州人”。《祁州志》则又说为“祁州伍仁村人。”关于其身份,或称其为金遗民,或言其为太医院尹(一作户)。他具有滑稽幽默的性情,史载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对声律与戏曲艺术甚为精通,除编写剧本外,并可面敷粉墨登台演出。他多才多艺,自称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他一生主要活动范围在大都,晚年曾到过杭州等江南地区,写有《杭州
顾大典(1540—1596)明文学家。字道行,号衡宇、恒嶽。吴江(今属江苏)人。少孤,依母家周氏读书,过目成诵。善古文词。隆庆元年(1567)举人,二年进士。授绍兴府学教授, 迁处州推官。万历二年(1574)擢刑部主事,改南京兵部,久之,转吏部郎中。万历十二年升山 东按察副使,改福建提学副使。为官清正,遭忌 者追论其为郎时放于诗酒,遂自免归。再起开 州,不就,与沈璟等诗酒流连,作香山济社之游。家有谐赏园、清音阁,池台清旷,宾从觞咏不辍。又妙解音律,颇蓄歌妓,自为度曲,不入公府。为吴江派戏曲作家。著有诗文集《清音阁集》、《海岱吟》、《闽游草》、《园居稿》等。传奇今知有《青衫记》、《义乳记》、
管淓,生卒年不详,字春洲,安康县长枪铺人。咸丰八年 (1858) 举人,九年己未联捷成进士。授主事。同治二年(1863) 奉上谕回籍督办乡团。时太平军陈得才由汉中率部东下援皖北,川匪曹背时扰镇安,淓令团总杨炘、王重良等团防安康西北各关隘,炘有勇,重良有谋,二人充团长,审地势设伏要隘,遍布旗帜作疑。适敌酋蓝大顺,亦由周至溃窜安康境内,淓率团聚而歼之。是役也,蓝大顺授首,妻妾被俘,叙功炘与重良俱授守备,赏戴蓝翎。淓以 调度有方,记名道员候补,赏换花翎。嗣后又参赞左宗棠戍幕,以关陇肃清,左宗棠保荐升布政使。
高濂,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藏书家,字深甫,号瑞南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戏曲名于世。约生于嘉靖初年,生活于万历(1573-1620)年前后。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能诗文,兼通医理,更擅养生。所作传奇剧本有《玉簪记》、《节孝记》,诗文集《雅尚斋诗草二集》、《芳芷栖词》,其养生著作《遵生八笺》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另有《牡丹花谱》《兰谱》传世。 高濂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明史无传,精通音律,“能度曲,每开樽宴客,按拍高歌以为娱乐”,“又尝聚邻人为说宋江故事”。所谓诗词歌赋,鉴赏文物,无所不涉,琴棋书画,茶酒烹调,无所不通。家境富裕,隐居西湖,徜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