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应泰(1620-1690年)清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字赓虞,号霖苍。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及第,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顺治十三年(1656),于提督浙江学政佥事任上,延揽学者,搜集史料,编撰《明史纪事本末》,并创立湖山书院。性嗜博览,工文章。参与者有张岱、陆圻、徐倬、张子坛等人, 于顺治五年(1648年)成书。并创立书院于湖山之巅。十五年,全书告成刊行。两年后遭御史董文骥弹劾,指斥书中有不利清朝言辞,审查后,并未发现犯禁语言,故未受惩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逝世,时年70岁。除《明史纪事本末》外,尚著有《筑益堂集》。
高举(1553—1624),字鹏程,号东溟,行二,生于明嘉庆三十二年(1553年),卒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山东淄川人。其先祖为齐国卿族,始祖高全,明朝初由蒙阴县狗跑泉村迁淄川城北月庄村,祖父处士高冔,字殷宗,别号仰黉。祖母名王则,被皇帝诰封为孺人,是刑部郎中王逵(字养淳,罗村镇大窎桥人)的女儿,宁波太守王崇义(号方田)的姐姐。其父中丞柳溪公高汝登,字自卑,号柳溪。 高举,万历丙子(1576年)举人,万历庚辰(1580年)张懋修榜,进士。授完县知县,调蒲圻,丙戌(1586年)擢河南道监察御史,戊子(1588年)巡按南直隶,壬寅(1602年)提督北直学政,甲辰(1604年)改任大
龚明之(约1091—1182年)字希仲,一作熙仲,自号五休居士,龚宗元孙,龚况侄。昆山(今属江苏)人。性至孝,屡试不中第。后以郑兴裔举荐赴廷试,授高州文学(《郑忠肃奏议遗集》卷上),监衡州南岳庙。淳熙五年,以宣教郎致仕归乡。九年卒,年九十二。尝采录吴中故老嘉言懿行及遗闻趣事、风俗人文,口授其子吴昱,编为《中吴纪闻》六卷,以补吴中方志图经所遗,今存明弘治七年刻本、毛晋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有孙菊园校点本。《全宋诗》卷一七八八录其诗五首。《全宋文》卷四○○○收有其文。事迹见龚明之《中吴纪闻序》、《吴郡志》卷二七、《淳祐玉峰志》卷二。
高德基(1119年-1172年)金朝大臣。字元履。渤海族遗裔,先世于渤海国亡后被辽迁置辽阳(今辽宁辽阳市)。历仕熙宗、海陵、世宗三朝。熙宗皇统二年(1142),登进士第。六年,任尚书省令史。海陵为相,专愎自用,仅其一人敢与之详辩。及海陵篡位,亦称其“公直果敢”,累官户部郎中。正隆四年(1159),为营造南京提点,转同知开封尹。世宗大定三年(1163),以察廉治状不善,降同知北京路都转运使事。后稍有升迁。九年,拜刑部尚书。有犯罪当死者,宰相欲从末减,他以“法无二门,失出犹失入”为由,持异议,获世宗赞许。大定十一年,改户部尚书。曾上疏请免军需房税等钱,减农税及盐酒课。旋因给随朝官俸粟以高价折钱
郭庆藩(1844~1896),原名郭立埙,字孟纯,号子瀞、岵瞻、瀞斋,室名十二梅花书屋、岵瞻堂、泊然斋,湖南湘阴县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卒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享年五十二岁。 清末举人。官通判,分发浙江。后以道员改江苏。精于文字、训诂之学。为国子监助教郭昆焘长子,清末大儒郭嵩焘世侄,自幼读书于其家塾云卧山庄。四岁时,其祖父郭家彪撰《训蒙真诠》,即授意诵读,因而郭庆藩得到了良好的啓蒙教育。郭昆焘著有《云卧山庄家训》,这部书主要包括《论读书五则示儿辈》、《论书法十则示儿子庆藩》、《论诗七则示儿子庆藩》、《示儿子庆藩帖》等。庆藩秉承家训,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但早年
郭象(252-312),西晋玄学家。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少有才理,好老、庄,善玄谈,时人以为王弼之亚。据《晋书·向秀传》说,向秀作《庄子注》,“郭象述而广之”而别为一书,以阐扬老庄思想,于是“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虽遂焉”。他反对何晏、王弼“以无为本”的贵无论,也不同意裴頠的“崇有论”,创“独化”说,认为“夫造物者有邪?无邪?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庄子·齐物论注》)。主张万物都是“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庄子·大宗师注》)。从而建
桂万荣(生卒年不详),字梦协,号石坡先生,庆元府慈溪县人。登庆元二年进士第。曾任余干县尉,以纪律严明、压制豪强、断狱明允闻于朝。后为建康司理参军。史弥远亦欲招揽之,桂万荣不赴。后为太学正、尚书右侍郎,以宝章阁学士致仕。 桂万荣师从杨简,是杨简弟子里颇为著名的一位,后人有石坡书院纪念之。其著《棠阴比事》一书为法医学名著,世人将其与宋慈《洗冤录》并称,收于《四部丛刊二集》。 明佚名《楚纪》卷五十二《登续外纪后篇》:“桂万荣,初为余干尉。理宗时以朝散大夫、直宝章阁知常德府,尽心民事,谳狱明允。”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七十四《直阁桂石坡先生万荣》:“桂万荣,字梦协,慈溪人。以
干宝(约282年―351年)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幼随父定居海盐。干宝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召为著作郎。后参与镇压荆湘流民起义,赐爵关内侯。东晋初,朝政草创,未置史官,中书监王导推荐干宝领修国史。因家贫,求外出任山阴令。后任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任散骑常侍。著《晋纪》20卷,自晋宣帝迄于晋愍帝,凡53年。书成奏上,当时以良史著称。 干宝性喜神怪传奇,好阴阳术数。据传说:父死葬于澉浦青山,父有一宠婢,宝母甚妒,父死乃生推婢于墓中。10余年后,母丧开父墓,婢竟伏棺如生,载还家中,经日苏醒,复活。又其兄曾气绝而苏。于是干宝搜集有关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
郭茂倩(1041年-1099年)浑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据南宋李心传撰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郭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褒之孙、郭源中之子,曾编撰《乐府诗集》100卷。其余不详。《乐府诗集》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乐府诗,还保存了已失传的古籍。如题解中征引的《古今乐录》等。《乐府诗集》所收集的乐府, 自不尽可考的陶唐之作始,到五代止,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词,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 新乐府辞等12类。这样的分类, 比《隋书·乐志》和杜佑《通典·乐曲》的分为大予乐、雅颂乐、黄门鼓吹乐、短萧绕歌四类全面而合理, 比郑樵的《通志·乐略》分为53类来得概括而不繁琐。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好经术,博学有高才,但口讷不能言论。初为临沮长,常游境内清溪山。 《游仙诗》中“青溪一千仞,中有一道士”即咏此。永嘉末年,海内将乱,郭璞先卜之,投策而叹,率亲暱十余家南来渡江,避地东南。所作《流寓赋》即记此段行程。既过江,宣城太守殷祐引为参军。后殷祐迁石头督护,郭璞随往。王导见而深重之,引为参军。晋元帝即位,郭璞于太兴元年(318)奏《南郊赋》,元帝见而嘉之,以为著作佐郎。又命他与王隐共撰《晋史》。顷之迁尚书郎。时司马绍以太子之重位居东宫,与温峤、庾亮并有布衣之好,郭璞亦以才学见重,位与温、庾相埒,时人美之。永昌元年(322),以母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