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唐代道士,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高宗(650~683)时。蒙文通先生疑其为成玄英的弟子。号任真子。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境)人。自少笃志好学,才思敏辨。唐初出家为道士,精修道业,成为蜀中道教名流。唐高宗即位后,召入京城,长住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明观。他经常与名僧、硕儒相往来,谈道论学,深受佛学三论宗的思想影响,在当时的道、佛论争中,极力阐发“本际”、 “六洞”、 “道玄不可以言象诠”等道教义理,成为京城的“老宗(道学)魁首”。显庆五年(660年),因故被放还蜀中。龙朔三年(663年)复召回长安,主持道教事宜。武则天执政后,崇佛抑道,李荣受到排斥,不久逝世。在唐代初期,李荣是道
刘文典(1889年12月—1958年7月15日),原名文骢,字叔雅,安徽合肥人,1889年12月(清光绪十五年)生。父亲刘南田,经商。刘文典幼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906年进芜湖安徽公学学习,得到该校教师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并受到他们反清革命思想的熏陶,1907年加入同盟会。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激励下,刘文典于1909年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求学,曾追随章太炎听《说文》课。当时,东京是中国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和革命党人从事反清活动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基地,由于接触的师友多具有革命思想,刘文典的革命热情更趋高涨,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文典怀着满腔激情,于
刘瑾,生卒年不详,元学者。安福(今江西安福县)人。字公瑾。隐居不仕。学宗朱熹,博通经史,著有《诗传通释》传于世。事迹见《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五附《杨璲传》,《经义考》卷一百一十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六。
梁益,生卒年不详,元学者。字友直。江阴人,其先福州人。博洽经史,工于文辞,发挥朱熹之学为精,教人以变先气质为先务,学者不远千里从之。自陆文圭卒后,浙以西称学术醇正,为世师表者,惟益而已。著有《三山稿》、《诗绪余》、《史传姓氏纂》、《诗传旁通》等。
吕南公(约1047-1086),字次儒,号灌园,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出身贫苦,于书无所不读。治平末出游,熙宁初试于礼部,屡试不第。退而筑室灌园,不以进取为意,益务著书,借史笔褒贬善恶,以“衮斧”名所居斋舍。元祐初,立十科取士,曾肇等举荐,欲命以官,未及除授而卒,年四十。南公力学不倦,苦节自守,潜心为文,他曾自称“读书为文辞,不肯止于苟售,则探高究远,以寻圣贤之阃奥”(《上徐龙图书》)。符中行谓“其为文章,雄深浩渺,自成一家”(符中行《灌园集序》)。在文、道关系上,他强调“言以道为主,而文以言为主”(《与汪秘校论文书》),而又不否认文的重要,以为“无志于立则已,必有志焉,则文何可以卑浅”
陆希声(?~895年),字鸿磬,号君阳,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朝时期宰相,诗人陆翱的儿子。初为岭南从事,又为商州刺史郑愚表为僚属,后隐居于义兴,自号“君阳遁叟”。乾符初,召为右拾遗,后累迁为歙州刺史。大顺初,召为给事中。乾宁二年,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未几,罢为太子少师。后李茂贞兵犯京师,避难病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希声博学善属文,通《易》、《春秋》、《老子》,论著甚多。其诗以七绝为主,尤以《阳羡杂咏》十九首为著名。其《梅花坞》“冻芯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雪,羞共千花一样春”诗,尤为杨慎所称赏,赞其“乃‘疏影暗香’之先鞭也”(《升庵诗话》)。广明后,希
励宗万(1705年—1759年),字滋大,号衣园,又号竹溪、子大、信天居士,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励廷仪子,清代藏书家、书画家。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入翰林,年才十七。历官刑部侍郎。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笔意恬雅,设色古淡。书法褚、颜、苏、米,圆劲秀拔,与张照齐名,称“南张北励”。卒年五十五。《清画家诗史》、《归石轩画谈》、《熙朝名画录》、《桐阴论画》、《香树斋文集》、《读画辑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卒,葬于北五里庄。好诗词,尤工书法。书法直追晋人,兼融褚遂良、颜真卿、苏轼、米芾各家之长。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尤工书。与张照齐名,时称“南张北励”。富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