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材,元代诗人。字子构。京兆(陕西西安)人。生卒不详。早慧,未成年即有诗名。年仅17岁时,与赵孟頫同赋《海子上即事》,赵孟頫对李材之作十分惊叹,以为杂于唐人诗中也很难分辨。在一次聚会时,有人赋10月桃,李材应声云:“刘郎再来岁云暮,王母一笑天回春”,与会者都再也想不出比这更新颖贴切的诗句了。可惜的是,他很早就去世了。顾嗣立曾把他比作唐人中的李贺(《元诗选》二集小传)。《元诗选》二集选入他的诗11首,题为《子构集》,内容同于《元文类》所收入的李材诗,其中8首又见于《元音》卷3。他的七律《海子上即事》是最有影响之作,赵孟頫同赋之作见《松雪斋集》卷5。另外,七言歌行《悬瓠城歌》气韵流畅,节奏紧迫
吕大圭,南宋经学家。字圭叔,号朴乡。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淳祐进士。累官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官兼崇政殿说书,出知兴化军。德祐初,蒲寿庚降元,大圭不肯署降表,变服逃入海岛,被蒲寿庚追杀。少好学,为杨昭复门人,宗朱熹之学。精《春秋》,曾撰《春秋集传》,今已佚。好说《易》,取阴阳对卦并论。著有《易经集解》、《学易广见》、《论孟集解》等。今存《春秋或问》、《春秋五论》。
李时勉(1374年—1450年),明代诗文作家。名懋,以字行,号古廉。安福(今属江西)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参与编纂《永乐大典》及《高庙实录》,授侍讲。洪熙元年(1425)以言事下狱。宣德初复官,改侍读学士,升国子祭酒,以直节重望,为士类所依归。时陈敬宗官南祭酒,亦为士林所重,人称南陈、北李。谥文毅,后改谥忠文。著有《古廉集》11卷。其人刚烈,但其诗却温丽、妩媚。他的《古诗为扶风窦滔妻作》7首,尽管模拟痕迹严重,也无多大艺术价值,但却较细腻地倾诉了一个少妇的复杂感情。开始说明抒写长恨的原因:“深闺有思妇,惨凄亦何为!容华不自惜,独理流黄机。言将成匹帛,多裁游子衣。衣新忽变
刘于义(1675年-1748年),清高宗时协办大学士。字喻旃,号蔚冈,江苏武进(今属江苏)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有文名。雍正初,在京供职,后长期任地方官。在署直隶总督内,遇盗案十余起,每案数十人,依旧例皆应斩首。他以凶器系农具、赃物仅谷米,判为饥民借粮争夺,奏请减罪。直隶盗案区分首从自此始。署陕西总督时,见粮草昂贵,数次疏请于甘肃一带开垦屯田,教回民耕种,以应军需。不久,以钦差大臣专管军储事。甘肃自康熙末至雍正初,文书散缺,亏损巨大。他任职四年,部署军队往返,输送军粮战马,屯田筑堡,安置流民,辖内事极繁多。后因失察下属犯罪,被牵连免官。后复起用。乾隆九年(1744),任吏部尚书
罗霆震,元代龙兴路临川云山的一个隐士。据元代武当道士编刊的《玄天上帝启圣录》(载《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卷一所引“云麓仙人《磨针涧》诗”,其文字与《纪胜集》中“磨针涧”一诗相同,可知罗霆震又号“云麓仙人”。《纪胜集》写作于元代中期,因为该诗集中有《南岩改天乙真庆万寿宫》一诗;而南岩宫改天乙真庆万寿宫是在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又据《纪胜集》中《承应仙游》一诗:“几捧天书雨露香,风霆握在掌中央。剑函退了仙魂往,尚想鞭鸾入帝乡”可知,作者是应邀来游武当的。元代统治者奉祀玄帝,作为玄武神修真飞升之地的武当山及其武当道教自然就受到元皇室的优宠。有元一代,武当山成为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
刘道明,生卒年代不详,元代武当山道士。荆门(湖北省荆门市)人。号洞阳子,人称“道学进士”。元初入武当山学道,后与武当山叶云莱、张道贵同师从雷渊真人黄舜申,得受清微上道。他是“武当清徽派”创立人之一。 元世祖至元22年(1285),刘道明与叶云莱、华洞真应诏赴京,充任御前承应法师,获得成功。受赐银印“充武当山教提点”,任武当山护持。元世祖颂发“护持圣旨”,保护武当山道教。刘道明等武当高道编道书,置办庙产,修葺殿宇,使武当山凸现元代中兴的局面。 刘道明居武当山五龙宫,苦志修道,对武当山绮丽自然风光及历世真仙修道传闻亦有浓厚的兴趣。他披览群书,访求耆老遗籍,广收资料,撰写成《武当福地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北宋政治改革家、学者。字吉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先后受到欧阳修、曾公亮等赏识,常与王安石讨论经义,意见多契合,获荐入朝。历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判司农寺、判军器监等职,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有“国政刷新岂畏难”的气概。他协助王安石制定青苗、助役、均输、农田水利等新法条例,是变法的中坚,“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他主管军器监时,裁定中外所献枪刀的样式,规定枪刀质量标准,主编《弓式》一书,供制造弓弩参考,使宋军兵械精良,增强了抵御能力。熙宁二年(1069),吕惠卿与司马光展开了“萧(何)曹(参)划一”的辩论,以丰富
乐朋龟,唐朝末年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字兆吉。《综合索引》和《人名索引》载有其相关史料。朋龟约于懿宗咸通末登进士第。僖宗中和初,为右拾遗,从僖宗奔蜀。时行在缺人草制,朋龟因谒宦官田令孜而拜翰林学士。后加承旨,累迁兵部尚书。昭宗时,以太子少保致仕。其藏书之事,《北梦琐言》卷五《张濬、乐朋龟与田军容中外事》条载:“乐公举进士,初陈启事,谒李昭侍郎自媒云:‘别于九经、书史及《老》、《庄》洎八都赋外,著八百卷书,请垂比试。’诚有学问也。”朋龟仅自著书即有八百卷之多,撰写这些著作,需有参考书籍,由是推之,其或有藏书,故录而考之。卒葬单州成武县,一说即为其地人。 有学问,自称有著作八百卷。掌制诰数年
林献堂(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台湾诗人。名大椿,字献堂,号灌园。男。台湾台中县人,祖籍福建龙溪县。台湾民族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领导人之一,温和派领袖。青少年时代以前在家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1902年与林痴仙、蔡惠如等人共创具有浓厚反日色彩的汉诗社“栎社”。曾任雾峰区区长、台湾制麻株式会社董事长。1907年游历日本时遇梁启超,受梁改良主义政治思想影响。1914年发起捐资创办第一所台湾人办的新式中学台中中学(今台中一中),专收本省子弟。1920年1月11日新民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林被公推为会长。1921年10月17日台湾文化协会在台北成立,林又被选为总理。新民会和台湾
龙榆生(1902-1966年),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词人。名龙沐勋,又名龙七、元亮;别号忍寒居士。江西万载人。14岁前曾就读于私塾及小学。1921年到武汉跟随黄侃学习声韵、文字、辞章学等。1923年起执教于厦门集美学校,讲授国文,并学诗于近代著名同光体诗人陈衍。1928年至1945年,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上海国立音乐院、广州中山大学、苏州章氏国学讲习所、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暨南大学附中、光华大学、复旦大学、太炎文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等院校任教,曾兼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文科研究所语言文学部主任,太炎文学院国学专修科主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1948年至194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