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丽叶特·比切·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美国作家,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1811年6月14日出生于北美一个著名的牧师家庭,1896年去世。南北战争,即黑奴解放战争,是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的。但从19世纪20年代起,废奴制问题就成为美国进步舆论的中心议题。当时许多著名的美国作家都站在废奴的一边,为解放黑奴而呼吁。斯托夫人是这批废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汤姆叔叔的小屋》激励了一代人的“废奴运动”,也把内战搬上了历史舞台,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1名。 父亲是著名牧师里曼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西班牙语:MigueldeCervantesSaavedra,1547年9月29日-1616年4月23日),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名著《堂吉诃德》至今在世界上已被人们用一百多种文字译为数百种译本,广为流传。塞万提斯出身于西班牙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一生坎坷,穷困潦倒。由于年幼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几十年来长期与社会下层同呼吸、共甘苦,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充分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反映他们丰富的生活经历与要求。十六至十七世纪的西班牙,正处在一个动荡和激变的时代。当时的西班牙不再是一个头等的海上强国,封
施士洁(1856—1922),字应嘉,一字芸况,号沄舫,晚号耐公。台湾安平(今属台南)人,原籍福建晋江西岑(今属石狮)。诗人施琼芳之子。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县、府、院三试皆第一。光绪元年(1875)举人。次年联捷成进士,授内阁中书,旋弃官归台。掌教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书院,入许南英所创崇正社为社友,日相唱和。十二年,应台湾道兼学政唐景崧之请,掌教海东书院,“于制艺试帖外倡为诗古文词之学”(汪春源《窥园留草·序》)。许南英、丘逢甲、汪春源等先后肄业海东书院,与施士洁为师友,十九年,又入唐景崧所设台北牡丹诗社,与林鹤年等为社友。甲午中日战争时,与许南英等招募义勇,组团练抗日,反对割台。事败内渡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英文: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年11月13日-1894年12月3日),英国作家。1850年11月13日生于爱丁堡一个著名建筑工程师的家庭。1868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1875年获律师资格。在大学期间,他就从事写作。斯蒂文森最初出版的作品是游记《内河航程》(1878)和《驴背旅程》(1879)。1882年,他出版了富有异国情调的故事集《新天方夜谭》。1883年他出版了著名小说《金银岛》,叙述了贫苦少年吉姆等人到一个荒岛寻找海盗埋藏的财宝的经过,开了后来以发掘宝藏为题材的小说之先河。斯蒂文森的历史小说《绑架》(1886)及其续篇《卡特林娜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年11月30日—1745年10月19日),英国作家、诗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贫苦的家庭。1682年,他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68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688年因都柏林发生政治动乱前往英国,投奔远亲邓波尔爵士,并担任他的私人秘书长达10年之久。在邓波尔庄园与史黛拉相遇,后结为夫妇。1692年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694年他离开邓波尔的庄园,回到了爱尔兰,加入英国教会并接受圣职,次年,由于邓波尔的推荐,被任命为贝尔法斯特附近基尔卢特教区一个偏僻乡村教堂的牧师,不久即辞去该职。1796年写作《一个木桶的故事》,辛辣地
司汤达(Stendhal,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原名亨利·贝尔(Henri Beyle)。生于格朗诺布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父亲思想保守,是王权和教会的拥护者。他7岁丧母,少年时常住在外祖父家,受外祖父思想影响,对法国文学和唯物主义哲学有浓厚兴趣,尤喜爱阅读卢梭、伏尔泰、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同情资产阶级革命。17岁在拿破仑军队任职,波旁王朝复辟后迁居意大利,开始文学创作。后因参加烧炭党人革命活动被驱逐出境,回到法国。在意大利时,他用笔名写了不少游记、随笔和艺术家评传,如《意大利绘画史》、《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等。回
神泰,唐法相宗僧。籍贯不详。与普光、法宝并称“俱舍三大家”。初住蒲州普救寺。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译经于京师弘福寺时,与灵润等十一人共列译场,任“证义”之职。显庆二年(657),敕命为西明寺寺主。翌年四月召佛道七人于合璧宫对论,师立九断知义,破道士之说。其后又住蒲州栖严寺、大慈恩寺。其年寿不详。著作有《俱舍论疏》二十卷、《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今存残本)、《摄大乘论疏》十卷、《掌珍论疏》二卷、《观所缘缘论疏》一卷、《道品章》一卷、《大乘四善根章》一卷、《十二缘起章》一卷。其中,《俱舍论疏》与普光、法宝之疏,共称“俱舍三大疏”,惜现已不全,仅存卷一、卷二、卷四至卷七及卷十七等七卷。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大观三年进士,政和四年,又中词科(《重修毗陵志》卷一一),为秘书省校书郎。宣和末,蔡攸荐为侍御史。金人围汴梁,李纲罢御营使,太学生伏阙上书请留李纲,孙觌劾纲要君,以言不实责知和州。李纲去国,复召为御史,试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专附和议。汴京攻破,为钦宗草降表,曲意谄媚金军。建炎初,以草降表事贬峡州,再谪岭外。二年,起知平江府。黄潜善等举荐之,复掌诰命,试给事中、吏部侍郎,权直学士院。绍兴元年,知临安府。二年,以盗取官钱除名,编管象州。四年,放还,居太湖二十馀年,致仕。孝宗时,受命编蔡京、王黼事实,奏上史馆。乾道五
孙默,清诗人。字无言,号桴庵,又号黄岳山人。安徽休宁籍,客寓江苏扬州,终身布衣。性好结交四方文友,尚名义而鄙荣利。事迹见汪懋麟撰《孙处士墓志铭》。有诗作《留松阁集》行世。词亦有集,今不传。而其辑刊之留松阁版《国朝名家诗馀》,规模宏伟,为现存清代最早之词总集。此书康熙三年(1664)刻邹祇谟《丽农词》、彭孙通《延露词》、王士禛《衍波词》,名《三家诗馀》;康熙六年续刻曹尔堪《南溪词》、王士禄《炊闻词》、尤侗《百未词》;康熙七年续刻陈世祥《含影词》、陈维崧《乌丝词》、董以宁《蓉渡词》、董俞《玉凫词》;康熙十六年又刻吴伟业《梅村词》、梁清标《棠村词》、龚鼎孳《香严词》、宋琬《二乡亭词》、黄永《溪南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