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住,元代高僧、诗人、释子。字无住,号云屋。是吴郡郡城报恩寺僧人。生卒年不详。往来吴淞江上,与仇远、白珽、虞集、宋无诸人唱和酬答。主要活动于元代前期,泰定年间尚在世。他虽然身入空门,但与文士结交颇深,曾寓居钱塘千顷寺。善住诗名颇著,宋无在《答无住师见寄》诗中说:“句妙唐风在,心空汉月明。”他自己在论诗时也写道:“典雅始成唐句法,粗豪终有宋人风。”以此可以概见他的诗歌风格。有诗集《谷响集》3卷,今有传本。《元诗选》初集选入他的105首。他的诗以近体为工,七言绝句、律诗最为擅长,以清隽、细微为事,近于南宋的四灵派、江湖派,总之不出宋人窠臼。他的五七言律诗中多有秀句。顾嗣立曾十分欣赏他的“雨声寒
沈炳巽,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末前后在世。清陕西鄠县(今陕西省户县)人。字泽旃。炳震弟,从炳震学。工诗,从兄炳震尝释《水经注》,因事未就,以授炳巽。炳巽乃著成《水经注集释订讹》四十卷,历九年而成。其书据黄省曾刊本,以己意校定之。遍检古籍,录其文字异同,间附诸家考订之说。州县沿革,皆用今名释之。虽不能尽出前人范围,却也有钩索考证之功。又著有《续唐诗话》一百卷,《全宋诗话》一百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事迹见《碑传集》卷一百三十三,《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一十八,《文献征存录》卷五。)
宋绶(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外祖父杨徽之器爱之,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徽之卒,以遗奏补太常寺太祝。年十五,召试中书,迁大理评事,读书于秘阁。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后赐同进士出身,迁大理寺丞。真宗祀汾阴,召赴行在,与钱易、陈越、刘筠等集所过之处地志、风物、故实奏进。签书毫州判官公事,入为左正言、同判太常礼院,判三司凭由司。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兼史馆修撰。累迁户部郎中、权直学士院,同修《真宗实录》,进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勾当三班院。同修国史,迁中书舍人。史成,迁工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
世亲(梵:Vasubandhu),亦作“天亲”,音译“婆薮槃豆”、“伐苏畔度”等。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无著之弟。据《婆薮槃豆法师传》、《大唐西游记》等载,为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人。先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典籍,后至阿逾阇国师事佛陀蜜多罗法师。其师在辩论中败于僧佉(数论)外道,世亲为此著《七十真实论》破该外道所著《僧佉论》。尤精说一切有部论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为众人宣讲,每日把所讲内容用一偈概括写出,共作六百余偈,又造释文,其中吸收经量部思想,编成《阿毗达磨俱舍论》。受到阿逾阇国王室的皈依和优遇。据称他遍通小乘十八部教义,不信大乘,谓大乘“
孙福全(1861—1932),孙式太极拳创始人。清末民初武术家。字禄堂,世以字行。号涵斋。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资质聪颖,性情温和。幼从李魁元(亦作李奎垣)读书,兼习形意拳。苦练数载,尽得其术。继从李魁元之师郭云深学,并随郭游访,增广见闻。至北京闻程廷华精八卦掌,遂朝从程,暮从郭研习两家拳法。经多年揣摩,功夫深厚,享名于京。时人因其相貌清癯,身材巧小,动作轻灵,誉称为“活猴孙禄堂”。50余岁又从郝为贞学武式太极拳。晚年融会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创编成进退相随、圆活敏捷的孙式太极拳。他传习的形意拳,也吸收了八卦掌和太极拳的某些精微。清末应徐世昌招,至奉天省为内巡捕。1918年入总统府充校尉
孙承宗(1563—1638年),明熹宗、思宗时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上。字稚绳,号恺阳,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初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喜从材官、老兵究问山川险要、道路厄塞,因此畅晓边事。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授编修,进为中允、谕德、洗马。 “梃击”案起,大学士吴道南曾加咨询,他谓:“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连贵妃,不可深问。”为吴所采纳。熹宗即位,以左庶子充日讲官,为帝所重。擢任少詹事、礼部右侍郎。天启二年(1622),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兼掌兵部。当时后金攻明,辽、沈相继失守,广宁之战又败,边防告急,他奏上抚西部、恤辽民、选简京军、增修亭障、开置屯田数策,出山海关经
沈可培(1737-1799),字养原,一作字春原(原亦作源)。号蒙泉,晓号向斋,浙江嘉兴人。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进士,官山东黄县知县。隶法汉、魏,画学宋、元。卒年六十三。《竹林八圩志、清画家诗史、墨香居画识》
沈彤(1688年-1752年),清代学者、经学家。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卒于清乾隆十七年。沈始树长子,何焯高弟。庠生。与惠栋、方苞友,学得张伯行、杨名时指授。通医术,善词曲,文章淳朴。笃志穷经,尤精三礼。讲求经世之务,淳笃无吴中名士俗气。乾隆元年(1736年)应博学鸿词科,未及成诗不入选。荐修《三礼》及《大清一统志》,书成,授九品官,耻不仕,归里著述。为学以穷经为事,贯串前人之异同,折衷至当。曾言: “经者,天地之心,圣人之情,而彝伦之则也。人不穷经则悖,文不根经则驳。”(《清儒学案》卷六一《果堂学案》)。其学长于《三礼》,以欧阳修有《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之疑
沈端节,生卒年均不详,字约之,号克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迁居溧阳(今属江苏)。乾道三年,知芜湖县,以诗谒周必大,周赠诗有“彭州篇什元飞动,工部交游更老苍”之句(张侃《拣词》)。八年,主管官告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七三)。淳熙三年,知衡州。提举江东茶盐。累官朝散大夫、江东提刑。以词知名,其词大多为咏花、怀旧及抒写日常生活情事之作。张侃尝举其《探春令·元夕》、《感皇恩·日至》,以“用俗语而婉丽”称之。《菩萨蛮》(春山千里供行色)、《虞美人》(去年寒食初相见)之类,吐属婉约,颇具风致。至其《南歌子》(远树昏鸦闹)一阕,则“尤为字字沉响,匪仅以婉约擅长也”(冯煦《蒿庵论词》)。著有《克斋
孙复(992-1057年),字明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四举进士不中,遂退居泰山,著书立说,学者称泰山先生,石介、孔道辅等皆师事之。家贫,年逾四十不能娶,丞相李迪以侄女妻之。庆历二年,以范仲淹、富弼举荐,召拜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为迩英阁祗候说书。七年坐徐州孔直温案,贬监虞州商税,徙泗州,又徙知河南府长水县,签书应天府判官公事,通判陵州。未行,赵概等言其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嘉祐二年卒,年六十五。孙复学专《春秋》,不惑于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宋人以新意解《春秋》,乃自孙复始。当其病时,韩琦奏请选书吏,给纸笔,命门人祖无择于其家录其书十五篇,藏之秘阁。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